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210599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

材料二: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禹之义,而舜之德。

(节选自《说苑》)


【注】①愿比死者壹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夺其民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教,指接受教令、教诲。其中“承”是谦词,意为“承蒙”,常见的还有“承让”。
B.行政,文中指施行政事,与现在的“从事行政工作”中的“行政”意思不相同。
C.“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归,文中与“非”相对,“非”指的是非议批评,“归”指的是称颂赞许。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问杀人以梃与刃的区别和杀人以刃与政的区别,杀人的工具由实到虚,巧妙地将杀人与为政联系起来。
B.材料一中孟子认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就像率兽食人,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进行批判,语言形象且有力。
C.材料一中梁惠王认为晋国曾经很强,但传到自己手中却多方受辱,想要报仇;孟子不赞同他征伐,认为以仁就能实现无敌。
D.材料二中河间献王列举尧、舜两位明君的例子,运用排比突出尧的善于自省,运用对比突出舜重视谕教,二人都是仁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2)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
5.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对百姓的教化问题,教化百姓要注意哪些问题?
【知识点】 《孟子》 《说苑》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①数詈:细网。②发:开仓赈济饥民。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材木不可A胜用B是使民C养生丧死D无憾也E养生丧死F无憾G王道之始也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喻,指打比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喻”,意为知晓、明白,两者意思不同。
B.胜,指尽、完,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和“不胜枚举”中的“胜”词义均不同。
C.庠序,古时,殷代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后以“庠序”泛指学校教育。
D.孝悌,孝指尊敬老人,悌指顺从兄长,与“忠、信、礼、义、廉、耻”,并称为儒家八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梁惠王认为自己能够在发生饥荒时,妥善地安置百姓、调运粮食,已经对国家尽心尽力了,因此对本国人口没有增加感到困惑。
B.孟子非常擅长用比喻说理,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启发梁惠王,指出梁惠王治理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过其他诸侯。
C.孟子认为无论是耕种土地、砍伐树木,还是捕捞水产,都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取之有度,不能肆意妄为。
D.孟子介绍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之后,指出梁惠王治理的魏国狗彘吃人食、饿浮遍野却无人治理,以此来敦促梁惠王实行王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孟子认为君主要想让“天下之民至焉”,需要采取哪些治国措施?请简要概括。
2024-02-25更新 | 1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君子于义(知晓,明白)                         人皆有不人之心(忍受)
C.文胜质则(虚饰,浮夸)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哀痛,怜悯)
D.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突然、忽然)   斯语矣(听从)
2.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知者不惑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其脆易泮                                        客得之,以说吴王
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仁,如礼何                    后能安
B.质胜文                         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见贤思齐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欲治国者                           君不能者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
C.仁以为己任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C.大学之道D.小人喻于利
6.下列对文段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材料⑦孟子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是如何展开分析论证的?
2023-03-14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文本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爱其身,不爱人,故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以治A天下为事者也B不可不察C乱之D所自起E当察F乱何自起G起不H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兵车,“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万乘之国”是大国。
B.“皆起不相爱”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相”字意思相同。
C.“贼爱其身”与“故贼人以利其身”两句中的“贼”字意思不同。
D.家,指大夫的家族或封地,与“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中的“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这与《论语》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是相通的。
B.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过多追求利益会导致身死国亡,因为君主不讲究仁义单纯追求最大利益会直接刺激士庶人起来消灭君主。
C.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具体体现在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D.墨子的论证看似繁琐,实际上他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有不慈者乎?
5.孟子与墨子分别是儒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有什么相通之处?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27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