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6 题号:873110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选自《说苑》)

1.《说苑》《新序》等均由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所编写。
2.文中与“使非其人”意思相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限10字以内)
3.体味武王与周公的对话,武王由开始“忿然”而转说“善”,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由武王“大败殷人”的结果,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5.据文意,“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是因为武王:不贪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邑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知之,怒曰: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B.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C.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D.贾以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与其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等级。
B.“贞女工巧”中的“工巧”与《离骚》中“固时俗之工巧兮”的“工巧”含义不同。
C.“今王听谗”的“听”指听信,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含义相同。
D.西戎,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春秋时分属秦晋等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联合,将要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议对策,姚贾表示愿意替秦王出使四国,一定能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发生。
B.姚贾出使四国,不仅瓦解了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之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对他大加赞赏,却招致韩非的不满。
C.姚贾在面对秦王质问时,指出纣王曾经听信谗言滥杀忠臣,以至身死国灭,如今秦王也听信谗言怀疑大臣,恐难再有忠臣为国出力。
D.面对秦王对自己出身的污蔑,姚贾指出,管仲、百里奚和中山盗等人虽然出身卑微,为人不齿,但都得明主重用,建立了不朽功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带以其剑。
(2)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
5.姚贾成功游说四国却深陷信任危机,他是怎样化解并赢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
2023-12-24更新 | 19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馁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太子丹质于秦,                                        亡:逃亡
B.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                       灭口: 杀死
C.太子席而请                                                     避:离开
D.行为道,跪而拂席                                           却:后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樊将军亡秦          ②有如此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①谓太傅鞫武曰          孰能讥之乎
C.①然后可图也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光不敢乏国事也       ②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太子丹重视贤士的一组是
①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②避席而请   ③心惛然,恐不能须臾④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⑤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⑥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④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鞫武认为燕国在西边与韩、赵、魏三国结盟,在南边与齐国和楚国联合,在北边与匈奴单于结交,然后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
B.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觉得自己已老,无能为力,就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2018-03-05更新 | 3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去楚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卖仆妾A不出里巷B而取者C良仆妾也D出妇E嫁于乡里者F善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去楚之秦”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与用法不同。
B.“仪不能与从事”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从事”含义相同。
C.“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D.“忠尚见弃”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诬告陈轸经常把秦国国情泄露给楚国,秦王因此对陈轸产生了怀疑,并召他来当面探问他的去向。
B.面对秦王的探问,陈轸知道如回答不愿去楚国,非但不能证明清白,反而还会给人以作贼心虚的印象。
C.陈轸向秦王讲述跳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即使自己有归顺楚国之心,但楚王也会因惧怕秦国而拒绝他。
D.秦王听了陈轸的对答后认为他是杰出的辩士,所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消除了疑虑,并好好地对待他。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5.陈轸是如何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的?请简要说明。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