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2106116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F以为迂远G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四马一车为一乘。
B.夷,我国古代对西部各民族的统称,古有“北狄南蛮、西夷东戎”之说,后来可用“夷”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C.“以攻伐为贤”与“自伐者无功”中“伐”意义不相同。
D.“适梁”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5.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两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言文一,完成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       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忠信       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于合从连衡       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诗》、《书》       序:依次序整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亦将有以利吾国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B.①夫谁王敌            ②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C.①南辱       ②得复见将军
D.①而孟轲述唐、虞、三代之德        ②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六句话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着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2020-07-09更新 | 2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选自《孟子·告子下》)
[注释]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2016-11-18更新 | 1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易子而教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则不祥莫大焉。”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行也(情势)B.以正不行(行不通)
C.古者子而教之(交换)D.责善则(离开)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译:您用正理正道教育我,可您的行为却不符合正道。
B.父子相夷,则恶矣。                  译:父子之间互相伤感情,便很可恶。
C.古者易子而教之。                    译: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
D.本文论述了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应交换孩子来教育的教育方法。
2022-03-19更新 | 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