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 《新序》(《战国策》整理)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5 题号:168232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①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军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郊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改)


【注】:①公仲侈:韩的将领,此时驻守宜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谤书意思是攻击指责别人的文书,“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的“谤”字含义不同。
B.羁旅意思是寄居他乡,“羁”与《归园田居》(其一)“羁鸟恋旧林”的“羁”字含义不同。
C.三鼓指击鼓三次,为号令士兵进攻的信号。“鼓”与《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的“鼓”字含义相同。
D.相秦意思是担任秦国的相,“相”与《孔雀东南飞》“及时相遣归”的“相”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想要出兵三川,夺取周王室统治天下的权力,建立不朽功业,因此发动了侵略韩国的宜阳之战。
B.甘茂对宜阳之战的困难认识深刻,为了避免秦王听从韩国和受魏国欺骗,甘茂设计得到了秦王的保证。
C.对秦来说,宜阳之战并不顺利,开战五个月都未能攻下。为了鼓舞士气,甘茂拿出自己的钱财作奖赏。
D.宜阳之战中,秦国先以欺诈手段破坏韩楚联盟,后楚国倒戈与韩国结盟,但甘茂认为楚韩仍互相观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
(2)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战国策·赵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
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
D.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也指车轴或者马车。这里是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他抓住“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进行分析,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并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然后进一步假设,强调如能用兵而不依附秦国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六国与秦较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的推论。
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气势充沛。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同时文中句式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如“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先指出赵王完全可以建立尧、舜的功业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然后通过对比六国与秦的实力、揭露连横派的只顾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盘推出了赵国合纵的具体方案。逻辑性很强,又有雄辩气势,令人不得不折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猖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5.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是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2021-05-21更新 | 2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赵太后新用事                      用事:当权,执政
B.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旦山陵崩                         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
2.下列选项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A.申之以孝悌之义B.技经肯綮之未尝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
B.左师公请求太后,让其少子补足黑衣之数,其目的是以此为话题,委婉劝谏太后。
C.燕后远嫁,赵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D.本文提出一个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国君和居于高位的人,尚且应该放手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可依靠父母的权势而取得尊位、厚禄和金玉宝器,平民百姓更应该让孩子建功立业。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4-02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皇帝五年,齐人娄敬戍陇西,过洛阳,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虞将军欲与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不敢易。虞将军入言上,上召见,赐食已而问,敬对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余世。成王即位,周公之傅相,乃营成周洛邑,以为天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今陛下起丰击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周公之时,臣窃以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高皇帝疑,问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倍河海,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且周王数百年,秦二世而亡,不如都周。留侯张子房曰:洛阳虽有此固,国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狭,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守一隅,东向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也。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下第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B.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C.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D.于是高皇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由是国家安宁/关东之兵/虽百万之师/犹不能以为害者/由保仁德之惠/守关中之固也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周公之傅相                 士大夫之
B.秦之故                       为长句,歌以赠之
C.顺流而                       方其破荆州,江陵
D.娄敬之说                 日观道中石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愿见上言便宜事”中的“便宜”与“使天下民肝脑涂地”中的“肝脑涂地”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
B.“洛阳虽有此固”中的“固”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小”用法相同。
C.“东向制诸侯”中的“东”与《赤壁赋》中“东望武昌”的“东”用法相同。
D.“多劝上都洛阳”和《登泰山记》中的“生石罅”句式特点一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将军想让娄敬换上美服后再去见皇帝,但娄敬坚决不肯;见皇帝之后,娄敬谈古论今、慷慨陈词,表达了他对定都洛阳的反对态度。
B.娄敬向皇帝陈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繁盛的过程,强调了实施仁政对于国家兴亡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建都秦地的优势。
C.高皇帝对于建都一事举棋不定,征求大臣意见,而大臣倾向于建都洛阳是因为周朝于洛阳建都持续了几百年,而秦朝建都关中两代就亡国。
D.张良认为关中地势险固,沃野千里,且所处位置便于运输天下物资和军需,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与娄敬的意见相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居此者,欲令周务德以致人,不欲恃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
(2)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6.对于“洛阳”的地理位置,高皇帝身边的臣子各有怎样的见解?请简要说明。
2023-03-01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