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10822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

成功之道,赢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故曰:修阴阳之从,而道天地之常。赢赢缩缩,因而为当;死死生生,因天地之形。天地之形,圣人成之。小取者小利,大取者大利,尽行之者有天下。

贤者诚信以仁之,其所处者,柔安静乐,行德而不争。故贤者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

(节选自《管子·势》)

材料二:

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晋武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惟羊祜、杜预、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预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时诸将会议,或曰:“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

(节选自《百战奇略》)

【注】①政:通“征”,征伐、征讨。②客:起兵伐人者谓之客。③亡:通“忘”。④死生:犹隐显也。⑤枰:棋盘。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贤者柔A节先定B行于不敢C而立D于不能E守F弱G节而坚H处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或指星相、占卜的方术等。
B.秉,文中指秉顺、遵循,与成语“秉烛夜游”中的“秉”意思相同。
C.适,文中指适逢,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的“适”意思不同。
D.敛手,指拱手、两手抱拳,表态度恭敬,也可用于指缩手,表不敢妄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如果不合天的准则,就应当退隐而修德,一旦合乎了天的准则,也就成功了,这时候要顺着事理情势而持守业绩。
B.取得成功,需遵循天地间的规律,能伸能屈并掌握适当的度;如果不成功,未必是最初的常态或基础的问题,可待天命起事。
C.对于伐吴一事,杜预认为其有利方面占到十分之八九,而不利方面只有十分之一二,其结局最差不过没有成功而已。
D.杜预在指挥作战时注意出击敌人要害之地,瓦解敌人的斗志,而且坚持利用有利态势,一鼓作气击破敌人,平定了吴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违之耳。
(2)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
5.(1)从吴国角度看,晋武帝答应提前实施灭吴行动的原因有哪些?(2)张华对提前实施灭吴行动的看法,体现出材料一哪个观点?(可直接摘取原文,不用翻译。)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劝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明验也。然则如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全两亡
B.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C.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D.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指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屈节指失节归附,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节”不同。
C.昭烈是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例如“隋炀帝”。
D.发,本义是射发,文中指揭发,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今王发政施仁”的“发”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劝导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有人说鲁肃失策。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
B.曹操本身实力强大,又有孙权作为外应,本应没有顾虑,然而放走关羽,是为了让孙权自己树敌。
C.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选择与蜀断交。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当时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D.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
(2)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
5.“鲁肃之计”对东吴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5-16更新 | 2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二)

或曰:雍季之对,不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咎犯之言。咎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 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 咎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咎犯则以兼之矣。咎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咎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咎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B.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C.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D.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而为赏”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反”字含义不同。
B.“不当文公之问”与“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C.“此非所以应也”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 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D.“万世之利奚患不至”与“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城濮交战的战争策略,咎犯主张用诈术作战,但雍季认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不是长久之道。最终晋文公采用诈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B.晋文公认为雍季的话有利百世,而咎犯的话只能应一时之急,因此给予雍季上等赏赐,孔子赞赏晋文公的做法,认为优厚的赏赐是能够称霸的关键。
C.韩非子认为雍季的回答没有抓住问题要点,文公也并非那么英明,他不懂得权宜之计,又不懂得长远利益,不免除眼前灾难就没时间去等待长远利益。
D.韩非子认为咎犯之言注重忠信,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咎犯又帮晋文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兼有功劳和正确的意见,应得到上等奖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2)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
2023-06-13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数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B.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B.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
C.入官:旧指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也指从政、做官,文中是第二个意思。
D.四海,可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拟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依据。
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
C.“先虚其内”“以身先之”“以道御之”是说上位者虚心听取意见、率先示范、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
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5.“孔孟”本为一家,那么这两个文段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3-08-03更新 | 2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