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118159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

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诸子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

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

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金帛往请,强为应。大历初,卒。

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摧,已成,污故书,杂置梵书之庋。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

⑤华爱奖士类,名随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阜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权幸见(             )               (2)又不能(           )
(3)乌有节危亲(           )               (4)金帛往请(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强为应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华自疑过之               源不深望流之远
C.污故书                       击破沛公军
D.名随                       覆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风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
4.第④段骂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
5.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
2019-10-12更新 | 3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B.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C.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D.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幼年失去父亲,也是封建时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文中指的是魏征幼年丧父。
B.檄,指檄文,古代官府用来晓谕、声讨、征召等的公文。如:传檄,传布檄文。
C.擢,往往指提升官职。擢第,科举考试得中。擢秀,草木茂盛地生长,比喻人才出众。
D.尚书省,是一种官僚机构,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并一直延续至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征给李勣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唐太宗李世民责备魏征之前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征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坚持原则,按实情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他身居高位,最初住宅连正室都没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
(2)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2022-07-11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节选自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

材料二: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似不偶然也。

(节选自苏洵《木假山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后世A荒堙B零落C至于D子孙E泯没而无闻F况G欲H长有I此石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指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
B.负,指靠近、挨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
C.斧斤,各种斧子,与《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斧斤”意义相同。
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中的“存亡之理”意义不同,与现在的“道理”也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叙述了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
B.作者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功成志满、过于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
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可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游玩观赏,表现其与民共赏的情怀。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2)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5.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
2024-03-07更新 | 6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