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212482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阳,地名,居于韩、魏之间,因其在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故名南阳。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现在多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一般去做。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异。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栶,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B.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C.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D.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5.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2022-08-25更新 | 3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闻夫仕者身A归B于C君D而E禄F归G于H亲I今J既K去L父M事N君O得P无Q死其难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伯氏苟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
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字用法不同。
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如果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
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了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5.“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自古以来,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
2023-10-17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后之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之 责备
B.寡人将加大于子 责罚
C.便事左右 逢迎讨好,玩弄手段
D.景公乃下席而之 感谢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2020-08-08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