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袁行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21265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静女》。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构思别致,亲切自然。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D.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B.引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的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C.《静女》一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请结合材料分析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境与象的关系。
5.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知识点】 袁行霈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饱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妆点了北朝的,北朝的充实了南朝的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深入浅出的《国风》比较接近。
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而诗人不同的信仰也决定了其不同的诗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有别于盛唐气象的宏大浑厚的艺术特征。
C.盛唐气象,呈现出了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实现了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D.盛唐气象的出现,与唐代实行科举取士,产生文化下移效应,从而打破了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密切相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假如你在进行关于盛唐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要针对“盛唐气象的成因”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报告要点。
2024-01-12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 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 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
C.“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特殊手法的作用,旨在表明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境”讲究的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
B.《长恨歌》体现了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C.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理意境”观点的一项是(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杜甫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崔颢有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上诗句中境与象的关系。
2023-11-07更新 | 1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
2016-11-17更新 | 6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