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2126558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杨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中“斜日”即夕阳,除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暗含对时光流逝、青春不驻的感慨。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看似无理而问:西风你为什么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实则是因为此景与词人此时心境大相径庭。
C.“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三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极写愁之多之深。
D.下片词人发出人生如寄的感慨,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词人只想和这二人一样,退隐田园,弃官归隐。
2.杨炎正与辛弃疾相从甚密,酬唱很多,同时也是辛派重要代表词人,因而其词风、手法、立意方面明显受到辛弃疾词作的影响,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思王逢原【注】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王逢原:即王令,王安石的好友。嘉祐四年(1059),王令年仅二十八岁而早逝。王安石悲痛万分,为之作《王逢原墓志铭》。次年秋,又赋诗三首以悼之,此为其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于秋日前往墓地凭吊故友,但见野草丛生、秋风萧瑟,不由地引发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
B.颔联巧用典故,打发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既为世人不能理解王逢原而遗憾,也感喟自己缺少知音。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欢、聚散之感,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D.全诗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来表达,仿佛对故友倾诉衷肠,熔写景、议论与感叹于一炉,因而凄恻感人。
2.有人说“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为荆公诗的名联。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022-02-16更新 | 7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①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被贬江陵,写下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以续其帝。②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位高权重,有人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③王莽: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为人谦恭下士,素有威名。他效仿周公摄政,辅佐太子刘婴。公元8年篡汉,建立新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一“赠”字吸引读者,告诉人们解决狐疑可以不用龟甲或蓍草茎占卜这样的方法。
B.颈联运用周公“恐惧流言”和王莽“谦恭下士”的典故,说明人们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C.尾联写若二人当初死去就会真假难辨,可见人死万事空,只有活着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D.本诗表面是在谈“辨真伪”的道理,实则抒发了对自己和友人元稹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感慨。
2.诗人通过“试玉”“辨材”之例,用具体事物表现普遍哲理,同时又包含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05-27更新 | 12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作

陆游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

戇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

末俗凌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

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


[注]①绍兴人物:指宋南渡初年(即宋高宗绍兴年间)那批支撑国家政局的精英人物。②俊游:高明的朋友,指那批“绍兴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时当落日,冷风飕飕,诗人身披破裘,拄杖溪边,临风独立,无穷感慨涌上心头。
B.颔联紧承上文,自述之所以落到如此地步,是因为秉性戇直,坚信前贤先哲的训诫。
C.颈联转入对世事的描写,虽“末俗陵迟”“斯文崩坏”,但诗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世道。
D.尾联写诗人感叹时光流逝,回忆昔日的好友,即使朝廷想有所作为,又能与谁共图大事。
2.请赏析尾联中“空”字的妙处。
2022-09-09更新 | 2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