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213004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荀息〔1〕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2〕也。”公曰:“宫之奇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3〕为不道,入自颠柃〔4〕,伐溟〔5〕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6〕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7〕、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8〕,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9〕,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11〕,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1〕荀息:晋国大夫。屈产之乘:屈地所出的良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玉璧。〔2〕外府:外库。〔3〕冀:诸侯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4〕颠柃:虞国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5〕溟:虞邑,亦在平陆县东北。〔6〕保:通“堡”,堡垒,碉楼。逆旅:客舍。〔7〕里克:晋国大夫。〔8〕大(同“太”)伯:太王长子。虞仲:太王次子。〔9〕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10〕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11〕桓、庄:桓叔与庄伯。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族兄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少A长B于君C君昵D之E虽谏F将G不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指借、借助,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词义相同。
B.存,指问候、探望,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词义相同。
C.表,有外表、外面之意,如“山河表里潼关路”,材料二中的“表”,指屏障。
D.《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与材料二中的“非人实亲”文言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次假道伐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献公心狠手毒,其一不惜以本国宝物为诱饵,其二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谋士在春秋战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晋献公因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成功“假道于虞”,灭了虢、虞;而虞公未接受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灭国的悲剧,可见谋士是成败的关键。
C.当虞公被“同宗”的温情面纱蒙蔽时,宫之奇以历史事实和反问的形式反驳了虞公的错误观点。
D.当虞公抱着“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幻想时,宫之奇引经据典,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2)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有人认为,假如让宫之奇和荀息互换主人,也会发生“假道伐虢”的结果。从虞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知识点】 《左传》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权,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散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不腆:腆,丰厚,美好。不腆即不丰厚,不富裕。③脯资饩牵:脯,干肉;资,粮食;:饩(xì)牵,牛羊猪等活牲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官员,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文中“执事”代指秦穆公,可译为“您”。
B.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淹久:淹,淹没,埋没;久,长久。意思是杞子等人在郑国长久沉沦而得不到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亡郑、存郑对晋国的利害得失,拉近了与秦穆公的距离,消除了他的戒心,为进一步游说做出有力的铺垫,展现出高超的游说技巧。
B.烛之武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的意图是以历史事实为证,说明晋国背信弃义,起到加深秦晋矛盾、动摇秦晋联盟基础的作用。
C.秦穆公派孟明等人率军远袭郑国,从弦高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的话语中可看出郑国其实早就知道,因此秦军最终失利而归,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蹇叔的先见之明。
D.两文都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既表现了烛之武和弦高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的人物特点,也赞扬了他们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以国事为重的爱国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021-05-21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虢,皆小国也。虞有下阳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晋不能也。故晋献公欲伐虞、虢,荀息曰:“君胡不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取之中厩,置之外厩。”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也。”荀息曰:“宫之奇知固矣,虽然,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中知以上,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之下也。”

晋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之使者,其币重,其辞微,必不便于虞。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①。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②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依,将在德矣。”

公不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旋归四年,反取虞。荀息牵马抱璧而前曰:“臣之谋如何?”献公曰:“璧则犹是,而吾马之齿加长矣。”晋献公用荀息之谋而禽虞,虞不用宫之奇而亡,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战国兼并之臣也。若宫之奇则可谓忠臣之谋也。

(取材于《左传》《新序》)


注释:①翫: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②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虢共守之,晋不能            禽:同“擒”,制伏
B.宫之奇知固                            知:同“智”,智谋
C.吾享祀丰,神必据我                  絜:同“洁”,洁净
D.神所依,将在德矣                      冯:同“凭”,依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晋国宝也                         能御也
B.中知以上,能虑之               度我至军中,公
C.亲宽逼,犹尚害之               无厚入有间
D.遂受其币借之道                  项王按剑跽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则是我取之中府,置之外府:那就等于把宝物从宫里仓库取出来,放到宫外的仓库
B.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心胸通达而且性情懦弱,又是和虞君从小一起长大的
C.将虢是灭,何爱于虞: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那么它对虞国还爱什么呢
D.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粮食不芳香,只有明白了道理才是真正的芳香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B.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C.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D.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
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献计,用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诱惑虞君。
B.晋献公和虞君都爱慕财宝,缺乏远见,但对劝谏的态度却不相同。
C.文末晋献公叹息宝马的牙齿随年龄而增长,流露出对荀息的抱怨。
D.选文中的成语“假途灭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皆寓意深远。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彼受吾璧,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②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7.文中是如何评价荀息、宫之奇这两位臣子的?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2021-04-30更新 | 1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            鄙:以……为边邑
B.赐我先君            履:践踏。
C.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
D.师进,于陉        次:驻扎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B.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C.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D.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A.甲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B.乙文通过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C.乙文中楚王派出的使者屈完面对管仲和齐桓公疾言厉色的质问,否认了周昭王的死和楚国有任何关系,不卑不亢,见机行事,从而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D.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左传》长于叙事,善于记述辞令,讲究谋篇布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2020-10-19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