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213174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始吾庐陵人,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兼治儒术,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磐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手一卷坐庭中,盖齐丘《化书》。余两人坐,一媪捧茗盌饮客。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携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道士岳州人,刘氏,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时?”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无已乎?”遂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逢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呜呼!人生聚散靡常,异时或相望千里之外,一展读此文,存没离合之感,其能已于中耶。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注]①乐丘:指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两人坐(邀请)
B.降跽过(感谢)
C.有茅屋十数家,遂焉(拜访)
D.吾所营乐丘处也(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扫石                           侣鱼虾友麋鹿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          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无已乎                           还也
D.遂李及道士别                    余相得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B.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C.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D.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即农历每月初一,每月十五叫“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是七月十六日。
B.觞为古代盛酒器,作动词时有敬酒、饮酒之意,如《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有别于下文提到的“古体”,因产生时间距离明朝较近而得名。
D.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过节时禁烟火吃冷食,后来还有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之情。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情谊,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②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酣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一苇之所如 () ②正襟坐而问客曰()
③吾与子之所共() ④不知东方之白 ()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鱼虾而友麋鹿
C.后世之其传二莫能名者D.非有能茂之也
3.下列句子中与“客有吹洞箫者”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全石以为底
C.凌万顷之茫然D.月出于东山之上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本文继承了赋体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说说作者使用这种手法表达的人生态度。
2019-12-08更新 | 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乎B.哉C.耶D.焉
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快哉,此风!D.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快”是本文的文眼,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你说说“快”的含义。
4.评析苏辙所欣赏的人生态度。
2023-05-04更新 | 8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宋通直郎苏过叔党,东坡先生之季子也。母同安郡夫人王氏。元祐五年,先生知杭州,叔党年十有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元祐七年,先生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明年,先生出帅定武,即谪知英州,继贬惠州安置,三年,迁儋耳安置。既四年,渐徙廉州、永州居住。邈万死不测之险也,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或曰先生南居而乐焉,非也。先生忧国爱君之心日加,循省而郁结,则敢乐?惟是叔党,于先生饮食服用,凡生理昼夜寒暑之所须者,一身百为,而不知其难。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于先生前,先生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当是时,叔党之风,使蛮蜑夷獠若可以语礼义。其传而北也,霈然起天下父子之性。

先生还,至永州,稍还仕版,居阳羡,不幸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地于汝州郏城县之小峨眉山以襄事,遂家于颍昌。叔党偶从湖阴营水竹可赏者数亩,则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以视终之志。曰:“吾未即从先大夫于地下,则生也何事为?”泯泯浮沉里巷,或时一至京师,自得于醉醒而徜徉一世之外。后暴疾卒于镇阳行道中,年五十有二。时宣和五年十二月乙未。

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幸而有子曰瞻,可以其志,而无邦家以容,瞻则赴魏军以死耳。若嵇康之志气尤异,而曾不得一席以全其躯,而子绍身血亦何益于邦家?古之父子有如此忠孝两全而可恨者,天曷不寿叔党于盛世而光先生之志耶?叔父每称其孝以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无他,惟成就此儿能文也。”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则早行于世。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人称之曰“小坡”。

——宋·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有删改)

苏过字叔党,轼季子也,迨同母生。性至孝,母卒未免丧,从轼迁岭海,以远去母殡为恨,手书经藏罔极之痛,轼记其事。及赴儋耳,市无肉或至累日,轼惟食芋饮水,杜门送日。过无以为养,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轼甘之而喜为赋诗,其能养老类如此。又尝叹过夫妇孝,亦见于诗也。后知郾城令,以法令罢。起为中山倅,从其帅陈公游天宁寺,题名寺壁,作《登城口号》诗。时宣和五年九月七日也。迈、迨为诗,文字皆有家法。过于画亦续一灯。及卒,晁说之志其墓。过有传,此乃补史所不备云。

——摘自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注:①两浙路:北宋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区。②仕版: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薄册,亦借指仕途、官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先生前                                 效:模仿B.可以其志                                 肆:发扬
C.叔父每称其孝以宗族             训:教诲D.手书经藏罔极之痛                    申:表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邈万死不测之险也                           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循省而郁结,则敢乐                           由知吾可也
C.以视终之志                                        风雨兴
D.迨同母生                                        而吾子之所共适
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能够直接表现苏过至孝的一组是(       
①独叔党侍先生以往来                           ②翁樵则儿薪之                           ③遂家于颍昌
④而书画之胜,亦克效似先生                    ⑤以远去母殡为恨                    ⑥乃变煮芋法为玉糁羹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B.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C.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D.悲夫诸葛亮/初不得申其所志而躬耕南阳卒/亦崎岖巴蜀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过的人生与其父苏轼的经历密切相关,元祐五年苏过参加礼部试,未能考取,元祐七年,苏轼官拜兵部尚书的时候,苏过任右承务郎。后来苏轼被贬偏远之地,苏过也跟随而去。
B.苏过追随父亲到了海岛,不仅在生活上细心照料父亲,而且给了父亲极大的心灵慰藉,甚至影响了海岛上的民风。
C.晁说之在文中提及了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嵇康及其子嵇绍,借此来与苏氏类比,表达了对苏氏父子的经历的遗憾。
D.通过苏过与其父在海南的经历,我们能体会到苏氏父子的心境,难怪苏轼在海南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
2023-01-26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