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0 题号:213496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葩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疑,吾将以身死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
C.“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5.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打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齐宣王好射,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②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①缪公:即秦穆公。②关:同“弯”,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B.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C.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D.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与“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B.“以其故数饮食”与“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与“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D.“宣王之情”与“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怀好意地将女乐和良厨赠送给戎王,戎王不加明辨,日夜酣饮不休,反而射杀提醒秦寇将至的身边侍臣,最终导致自己被活捉。
B.宋王受到身边大臣阿谀之辞的蒙蔽,冤杀了以真实情报上报的使者,奖赏了以虚假情报上报的使者,真假不分,最后却使自己狼狈而逃。
C.齐王没有识人之能,想任用没有才能的淳于髡担任太子的老师,用人不当;齐王又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才能、德行与生俱来,先天就有。
D.齐宣王所拉开的弓不过三石,但身边大臣迎合齐宣王,都纷纷表示不低于九石;齐宣王信以为真,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用的是九石之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私患,乡之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2)齐王自以贤于尧舜,彼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亡国者鲜矣。
2022-11-23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有羿、逢蒙、繁弱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䄇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尝约于郼、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文中指官位爵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
2023-07-24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纷纷分分,其情难得。干辛任威,凌轹诸侯,以及兆民。贤良郁怨,杀彼龙逢,以服群凶。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大臣同患,弗周而畔。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不可正谏,虽后悔之,将可奈何?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商不变肆,亲殷如夏。此之谓至公,此之谓至安,此之谓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商。

武王胜殷,得二虏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故《易》曰:“愬履虎尾,终吉。”

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 “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者不同,纷纷分分                  分分:怨恨
B.上下相                                   疾:痛恨
C.农不去                                   畴:粮食
D.祖伊尹世世                         享:受祭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桀迷惑末嬉                    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B.得二虏问焉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此妖之大者                           野马也,尘埃
D.而不肯力闻                           有为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表达了“以言慎事也”的观点;语言整散结合,史料丰富,具有说服力。
B.夏桀杀死了敢谏的关龙逢,想以此来压服群臣诤谏,没有谁再敢直言。夏桀以为得计,越发自以为是,掩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C.汤和伊尹订立盟约,表明一定灭夏的决心。即使正值商遭遇旱灾,汤没有顾及,还是发兵攻夏,以便信守和伊尹订立的盟约。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齐楚等国与孔子、墨子进行对比,表现了孔、墨强大后依然谨慎的态度,由此表达“忧所以为昌也”的观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贤 主 以 此 持 胜 故 其 福 及 后 世 齐 荆 吴 越 皆 尝 胜 矣 而 卒 取 亡 不 达 乎 持 胜 也 唯 有 道 之 主 能 持 胜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2020-09-26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