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213507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隋氏末年,求采无,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于是后宫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关中旱,大饥。太宗谓侍臣曰:“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检,出御府金宝赎之,还其父母。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日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望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卒。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中,安避辰日?遂哭之。

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减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买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

(节选自《贞观政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B.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C.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D.此皆竭人财力/朕所不取且洒扫之余更何所用/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采无已”的“已”与《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的“已”词义相同。
B.掖庭,亦作“披廷”,文中“披庭”指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
C.“唐、虞所以太平”的“所以”表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七年,襄州都督张公谨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极而泣,要前去掉唁。有关部⻔上书说要避讳辰日,太宗反对,不予理会。
B.昔日舜帝告诫禹,不夸耀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敢和你争能争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言,是认为天子应该保持谦逊恭谨,心怀畏惧。
C.魏征认为,尧舜时代之所以太平,是因国君谦逊恭谨。他希望君王坚守这种态度,那么国家社稷就会永远巩固。
D.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战高丽,在定州经常抚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亲自去到他的床前探望,还命令县官给他治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闻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
5.仁侧者,仁爱怜悯之意也。请简要概括三件能表现唐太宗仁恻之心的事情。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汰赃滥,恤寡弱,训戌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朱史•徐鹿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B.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C.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D.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骇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现在指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文中指前者。
B.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方可补缺或复官。
C.藩辅,封建时代喻指藩国、藩镇或卫国的重臣等。文中“藩辅”喻指边防重镇。
D.致仕,古代一般年龄为七十岁辞去官职,有疾患则提前。文中徐鹿卿患病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使儒家经义之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徐鹿卿正直敢言,坚守节操。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私宴和任用小人;拒绝宰相的好言诱骗,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让以前的宰相之子一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清除朝中陋习,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徐鹿卿为官正直,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不惜辞去太守官职表示反对;发生饥荒时拿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
(2)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5.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2021-06-01更新 | 10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策字伯符,与周瑜相友,江、淮间人咸向之。策舅吴景,时为丹杨太守。就景,因缘召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术甚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术曰: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由是军中益畏惮之。

术初许策为九江太守,而更用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为太守,策益失望。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据之。时吴景尚在丹杨,繇至,迫逐之。景退舍历阳。策说术,乞助景等平定江东。术表策为折冲校尉,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策性阔达,善用人,士民莫不尽心,乐致死。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吴人严白虎等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欲先击破虎等,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据会稽,屠东冶,破虎等。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

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礼辟策弟权。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未发,会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印绶,谓曰:决机于两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年二十六。

(取材于《三国志·吴书一》)


【注释】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②僭(jiàn)号:冒用帝王称号。建安二年二月,袁术在寿春称帝。③辟:征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历阳                                        比:及,等到
B.术甚                                        奇:引以为奇,器重
C.与客遇                                        卒:最终
D.决机于两之间                              陈:通“阵”,阵地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更用陈纪        寿春,术据之
B.策说术             破虎等
C.呼权佩印绶        举贤任能,保江东
D.士民莫不尽心,乐致死       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假如我袁术有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就算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B.景退舍历阳吴景败退下来,驻扎在历阳这个地方。
C.刘繇弃军遁逃,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刘繇抛弃军队悄悄逃跑,各郡太守都争相把城邑捐献给孙策。
D.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许贡的小儿子和门客逃到江边躲藏起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策派人到袁术的军营中杀死了逃匿的骑兵,但是袁术并没有公开责怪他。
B.面对袁术两次食言,孙策大失所望,便借出兵历阳的机会与袁术公开决裂。
C.攻破严白虎后,孙策趁势重新安排地方事务,借此取得了主政江东的优势。
D.孙策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也有利于曹操实现对各派势力的牵制。
5.《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孙策说:“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轻佻果躁,陨身致败。”“策猛锐冠世,志陵中夏,然轻佻果躁”意思是说,孙策勇猛盖世,志在攻取华夏,但是轻佻急躁。请结合本文内容,找出文本中可以提供的依据,从“勇”“志”“轻”中任选两个方面,分析孙策形象。
2023-11-26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辅公祏,齐州临济人。隋末,从杜伏威为群盗。初,伏威自称总管,以公为长史。李子通之败沈法兴也,伏威使公以精卒数千渡江讨之。子通率众数万以拒公祏,兵锋甚锐。公祏简甲士千人,皆使执长刀,仍令千余人随后,令之曰:“有却者斩。”公祏自领余众,复居其后。俄而子通方阵而前,公祏所遣千人皆殊死决战,公祏乃纵左右翼攻之,子通大溃,降其众数千人。公祏寻与伏威遣使归国,拜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初,伏威与公祏少相爱狎,公祏年长,伏威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潜忌之,为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推公祏为仆射,外示尊崇,而阴夺其兵权。公祏知其意,怏怏不平,乃与故人左游仙伪学道辟谷以远其事。武德五年,伏威将入朝,留公祏居守,复令雄诞典兵以副公祏,阴谓曰:“吾入京,若不失职,无令公祏为变。”其后左游仙乃说公祏令反。会雄诞属疾于家,公祏夺其兵,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因僭即伪住,自称宋国,于故都筑宫以居焉。署置百官,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大修兵甲,转漕粮馈。时吴兴贼帅沈法兴据毗陵,公祏击破之。又遣其将冯惠亮屯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屯于青林山以拒官军。高祖命赵郡王孝恭率诸将奋击,大破之。绍宗、正通以五骑奔于丹阳。公祏惧而走,欲就左游仙于会稽至武康为野人所执送于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江东悉平

(节选自《旧唐书·辅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欲就左游仙/于会稽至武康/为野人所执送于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江东悉平
B.欲就左游仙/于会稽/至武康为野人/所执送于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江东悉平
C.欲就左游仙于会稽/至武康为野人/所执送于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江东悉平
D.欲就左游仙于会稽/至武康/为野人所执/送于丹阳/孝恭斩之/传首京师/公祏与伏威同起/至灭凡十三载/江东悉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管,是古代官职名。隋初在各州设置的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唐初在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总管,后大多改称都督。
B.辟谷,指中国道家不食或少食五谷杂粮,通过吸收自然精华之气来养生和修炼的方法,是道家修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C.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武德五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始于汉武帝,之后的皇帝至少有一个年号。
D.陈,指陈朝,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之一,都城在晋阳,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乱世称雄,建国称帝。隋朝末年,他随杜伏威起兵,逐步壮大,归顺唐朝后,受朝廷任命,后越分即伪位,建立宋国。
B.辅公祏殊死决战,以少胜多。杜伏威派他出征,他把三千人马一分为三,前锋人人死战,辅以两翼攻击,大败李子通的几万人马。
C.辅公祏声威日盛,横招猜忌。他在杜伏威军中有很高的威信,伏威逐步对他产生防备心理,暗中削夺了他的兵权,加以牵制。
D.辅公祏夺权叛乱,兵败身亡。他趁主帅不在军中,制造谣言,掌握了兵权,发动叛乱,受到朝廷弹压,最终落得身首分离的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威与公祏少相爱狎,公祏年长,伏威每兄事之,军中咸呼为伯,畏敬与伏威等。
(2)会雄诞属疾于家,公祏夺其兵,诈言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
2020-05-08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