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0 题号:213695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

(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7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袖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材料三:

沙漠能长水稻?日前,袁隆平带领技术团队,运用“四维改良”技术,在迪拜热带沙漠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初获成功,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作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又一项中国贡献。

挑战“不可能”,体现的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近年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从“天眼”探空到复兴号疾驰,从页岩气勘探到“海翼”号深海滑翔,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宽广大道。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正如袁隆平所说,常常是“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能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敢于挑战“不可能”,失志不移自主创新,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捏在我们自己手中。

(节选自《人民日》社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对研究初衷的回答体现出其前瞻性和远大格局,他考虑到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会使耕地减少,所以认为水稻产量尤为重要。
B.材料一的语言风格不同于材料二、三,材料一语言质朴、口语化,平易通俗,是因为访谈可能需要平易近人,可拉近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距离。
C.袁隆平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这说明中国的科研一直比较落后。
D.正是因为我国科技工作者勇于攻坚克难,才有了“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也让我国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宽广大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经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科学研究除了要有敢于吃苦的精神外,还要勇于创新。
B.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除了自身具备的优良品质外,还离不开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我国践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C.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挑战‘不可能’”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的体现,将会激励以后的科研工作者。
D.袁隆平在沙漠种植杂交水稻初获成功,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又一项中国贡献,而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因此高枕无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述了袁隆平由中国地少人多的严峻现实产生了责任感,虽然历经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凭着创新精神终于取得伟大的成就。
B.材料二体现了袁隆平非凡的胆识和眼光,面对前人失败的先例,他顶看权威的指责和别人的嘲笑,最终使杂交水稻的培育获得成功。
C.材料三由袁隆平在沙漠种植杂交水稻初获成功的事例引出观点,对中国各领域的创新精神表达赞叹并发出“矢忘不移自主创新”的号召。
D.三则材料均叙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相关事迹,但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概括过程,材料二侧重分析详细环节,材料三则侧重讲述意义。
4.面对权威学者的否定,袁隆平为什么还能坚持研究杂交水稻?
5.材料中袁隆平的事迹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结合材料,谈谈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2023-11-06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三头牛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出力奉献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已经迈入2021年,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精气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深情回首了过去一年,既有惊心动魄的风云突变,又有豪情万丈的砥砺前行,热情礼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就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发扬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此次再次提及,正是要在辞旧迎新之际,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壮志豪情,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结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所谓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就是人人都要有同心同德、和谐相处、团结拼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种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精神,在中国抗疫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正如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的,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千千万万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乘风破浪、爬坡向前,我们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九牛爬坡,个个用力。在中国人心中,老黄牛历来被赋予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象征意义。近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全国发扬三牛精神,其中就包括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发扬老黄牛精神,需要勤恳奉献、忠诚实干,面对挫折更需要艰苦奋斗、负重前行。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近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历经千难万险,在民族危亡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奋发图强,在时代发展中劈波逐浪,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刚刚结束的2020年,来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际、自然等领域的挑战纷至沓来。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展现出的韧劲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在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增长率先实现由负转正,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不朽奇迹背后,始终如一贯穿着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

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人间万事出艰辛,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2021年,我们面临着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等诸多挑战。面对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的精神,一直保持实干兴邦的劲头,以老黄牛的精神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为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汇聚精神力量。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不断强化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当好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用实干奋斗交出一份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摘编自《新华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思考用什么样的精气神开好局、起好步。
B.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这样就没有任何困难难倒我们,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步伐。
C.抗疫精神诠释了中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充分体现了“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精神。
D.在极不寻常的年份里,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坚持老黄牛般的奉献和实干精神,各方面工作就能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大局就能保持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的形象很美好,是因为牛的文化意象底蕴很深厚。在辞旧迎新之际,更能激扬壮志豪情,更能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团结力量。
B.要幸福就要奋斗,因为世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在我们党领导下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跟践行“老黄牛”精神息息相关。
C.人间万事出艰辛,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疫情冲击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老黄牛”精神,更需要我们坚定信念。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B.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C.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新时代为何要继续发扬“三牛”精神?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
2021-11-23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因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2022-04-04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