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213897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不听皋陶之杀人,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苏轼引用《诗经》的句子,意谓君子如果喜纳贤人之言,怒责馋人之言,则乱事庶几可止。祉:喜欢。遄:疾速。已:停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                 矜:怜悯,同情
B.尧曰“之”                            宥:宽恕
C.先王知天下之善不            胜:尽,完
D.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尧之时,皋陶士                  秦所灭
B.何尧不听皋陶之杀人            句读不知
C.从四岳之用鲧也                 忧其瓠落无所容
D.赏之过                           相与枕藉舟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B.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C.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D.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①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②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③不可!鲧方命圮族
④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⑤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⑥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孔子对此的态度是肯定的。
B.作者认为“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所以施行刑罚的时候就不能够使用刀锯。
C.本文旁征博引,末段引用“君子如祉”“君子如怒”等语句,非常具有说服力。
D.本文文辞简练而又平易晓畅,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论证分析缜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政论文。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2)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3)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7.作者认为怎样实施刑赏才能达到“忠厚之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后赤壁赋》)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②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的“既望”是“既”与“望”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通常指农历十五,“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赤壁赋》中的“斗牛”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多指落叶,如杜甫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道士”指道教徒。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发源于中国,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B.《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彼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C.《后赤壁赋》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D.《赤壁赋》写在初秋,《后赤壁赋》时间是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赤壁赋》中的语句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分析《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024-01-09更新 | 8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扶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按照古代“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
B.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亦称巧士冠,近似进贤冠和高山冠,用五彩縠为之。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
C.谪居,谓古代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左除、左降、左转、左迁、黜、贬、夺、窜等都是表示贬官的词语。
D.公侯,公爵与侯爵或者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侯爵仅次于公爵,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于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来表现其丰富的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不遇”。但他刚因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形象地折射出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态。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23-08-03更新 | 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③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缟:白色丝织品。④畴(chóu)昔:往昔,从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常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这是古代纪日的一种方法。
B.赤壁,是著名古战场,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
C.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河伯,传说鱼尾人身,头发银白,眼睛和鳞片是琉璃色。
D.羽衣,指用羽毛织成的衣服,或指轻盈的衣衫,常称道士或神仙所着之衣为羽衣,也引申为道士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再游赤壁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本文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借主客对话,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本文抓住长江月夜优美景色的特征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2021-03-10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