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214012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节日是历史性的,也是建构性的。它与过去的文化记忆相关联,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早已存在于社会历史和民众生活中,并且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对于传统节日,民众并不因循守旧,并非照搬沿袭,而是在传承发展、诠释研究过程中,以当下社会环境、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意义上,过去的传统生活、文化延续下来,不是为保留而保留,而是将现在作为参照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端午节期间,各地民众要食粽子、划龙舟、插艾草和菖蒲等,这些传统习俗在现今的端午节里有所变化,比如粽子的食材更适合人们多样化的口味;有些地方还将端午节的节俗丰富扩充,将当代人的生活诉求付诸节日活动,这些建构的内容也会成为端午节的文化记忆。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传统节日进入资本市场,多以文化消费、文化品牌形式出现。传统节日逐渐发展为区域性质的节庆文化,这是传统节日的转向,也是传统节日记忆方式的转向。从传统节日到节庆文化的转变,以市场为先导,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先导,其间包含了多种人文因素。节庆文化是传统节日现代性建构的表现,尽管它并非涵盖传统节日的全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需要赋予新的社会内涵,需要展现与时代相适应的形式和内容。政府、民众要以先进的思想观念、开放的文化价值、现代的管理理念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以多种方式,方法使传统节日与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追求传统节日活动在生活实践、经济发展中效益的最大化、品质的最优化,从而驱动并实现传统节日文化记忆的再建构。

无论何种力量介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不可避免,传统节日以多样化方式存在合情合理。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中心彰显的文化记记是有机的、建构的整体,这些传统仪式不断被唤醒、重建和解释。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它从当下出发,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仪式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赋予传统节日文化记忆更多的能动性和解释空间。

(摘编自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

材料二:

传统节日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挥着沟通情感、凝聚精神、传播文化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发挥传统节日潜藏的软实力,不断对接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在传承、创新与走出去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充分发掘传统节日和美向善的内在属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团圆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的共同价值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是沉浸在千百年来中国人心底的美好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比如中秋佳节,主题是拜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圆月也代表了人间团圆美满的祝愿。这里浓浓的亲情、醇醇的乡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要根据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推动节日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载体,在被继承、被发扬的同时,也要根据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不断丰富其新的内涵,赋予其新的精神,体现其新的风尚。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固守的、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包含的各种风俗、礼节、规范、讲究,甚至是节日符号、用品、饮食等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流行风格。唐代的繁华到了宋代就变得简约质补,到了明清两代则变得平易世俗。20世纪以来,现代元素、世界风范结合进来,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又有了新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不断拓展节日文化的新格局、新境界。

要重视发挥节日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去要注意国际化,要采取必要的新手段新方式进行传播推介,让外国友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参与,进而实现认同。古语云道不远人。传统节日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想办法融入当地、融入寻常百姓家,其蕴含的价值精神才能立足当地并且不断生根发芽,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才能走得从容、走得稳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要积极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在凝聚中华儿女画出同心圆的同时,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摘编自老骥《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走出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今天的生活中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构成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B.传统节日也需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需要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组织与重建。
C.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仪式的形式传承上。
D.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及实现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受多种人文因素影响,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转变为以文化消费、文化品牌形式出现的节庆文化。
B.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所以无论何种力量介入干预,传统节日都会以多样化方式存在。
C.传统节日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挖掘传统节日潜藏的软实力就可以提高中国地位。
D.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其所包含的各种风俗、礼节等所有元素都全然不同。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央文明办部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每个节日传说的起源地、流传地和具有特色节日习俗的乡村地区,挖掘、讲述、展示、保护和传承节日习俗。
B.各大媒体、各网络平台多角度策划中秋节文化话题,以赏灯赏月、拜月祈福、猜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追远古、品乡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C.北京大学举行“庆元宵”活动,吸引了诸多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专家积极参与,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滚元宵,做花灯,穿汉服,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D.中秋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不同方式争夺相应的记忆资源,试图将其由多民族、多区域的共享记忆转化成某个民族或区域的专属记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悦纳,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这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接受,佛家重觉知,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放下过去与未来。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分别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B.文章将孔子的观点与当下社会“杞人忧天”者做对比,强调儒家“注重此世”的人生哲学。
C.文章引用《道德经》的内容,论证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符合接受与安住当下的精神。
D.尾段补充阐述“安住当下”的内涵,指出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要将此心专注此时此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儒家活在当下,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
B.《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苏轼顺应自然,随顺生命的流动,能够安住当下。
C.“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和“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李商隐,是中国文化中活在“当下”的典例。
D.佛教强调行住坐卧皆是修行,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也是告诫人们要学会安住当下。
2022-12-01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阐释与建构

耿文婷

我所说的阐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训诂释义。训诂释义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专门的术业。这也是阐释的前提,阐释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真正的阐释是在原典的理解与解释中生发出新义,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是通过对“四书”的阐释来表达他的思想体系的。阐释又是与建构并行不悖的。在阐释中建构,这是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治学方法。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就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的阐释来建构其理论学说的。张晶的美学研究,也是以阐释和建构并行的方法进行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文献多半处于自在状态,对于某一范畴,人们往往并不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而是直接运用。尽管其基本的内涵是相近的,但每一位文论家使用时的语境及含义往往有很大差异。张晶的《神思:艺术的精灵》一书颇为鲜明地体现出阐释与建构并行的方法论特征。他在其他研究者对于“神思”的阐释基础上,加以辨析并提出自己的界定,认为“神思”是艺术创作思维的根本范畴,包含了想象、灵感构思等多种思维元素。

阐释与建构,可以是一体两面的。遍观中国思想史、美学史,“通”与“变”之间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实现的。没有建构的阐释,是缺少思想归趋的;而不是建立在阐释基础上的建构,则是缺少根基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代的一些美学、文艺学研究名著,如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等,都是阐释与建构互动的产物。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美学理论不可能不借鉴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系统,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中国美学又有数千年的文艺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何才能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资源?所谓“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路径何在?我以为,阐释与建构的辩证运用,应该是值得倡导的思维方式。

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有所谓“失语症”之说,后来又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讨论,在我看来,也许这都是来自学界内部的一种焦虑。当代的学界有很多时新的话语,对传统的文论和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古代文论或美学似乎大多数情形下都是在自说自话,而缺乏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力。读张晶的美学论著,他在谈论古代美学的话题时,总使人感到现实的关切;而在建构具有美学普遍价值的问题时,又使人感到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其实,在当代,经过二十世纪哲学美学的长足发展,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丰富的美学蕴含,还有从其中可以生长的新的理论要素,才能更充分地得以发显。

(节选自《读书》2019年第10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阐释与建构是许多学者采用的一种治学方法,这些学者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
B.阐释不同于训诂,但是训诂是阐释的前提,阐释应建立在训诂释义的基础上,否则,建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阐释与建构含义不同,却又互相依存,并行不悖,阐释必须在对原典解释中生发出新义,阐释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D.阐释与建构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思想史、美学史中的“通”与“变”大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的互动实现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多半处在自在状态,它的许多范畴需要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
B.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辩证地运用阐释与建构是主要途径。
C.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曾经有过所谓“失语症”之说,这是来自学界内部的焦虑,是一种自说自话的表现。
D.阐释必须关切现实问题,而建构又必须具有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这样才有可能生长新的理论要素。
3.借鉴本文的观点,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6分)
2020-03-16更新 | 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个贺岁档,喜剧片总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每家电视台,喜剧综艺总是保证收视的“金钥匙”。每年春晚,能带来“笑点”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随着轻松幽默、犀利有趣的文艺内容成为当下社会的刚需,喜剧文化开始渗透进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不过,喜剧文化在反映整个社会趋向积极、年轻的精神面貌和正在改变中的时代审美风尚的同时,也掺杂着一些消极因素。比如,个别人为赚流量、博眼球,把不适合开玩笑的题材喜剧化;还有不少喜剧内容生产者一味迎合少数人喜欢“爽文”“爽剧”“刺激”的趣味,放弃了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追求。

②任何流行文化都不应损害公共价值,违背道德准则。当喜剧文化变成粗浅的恶搞时,带来的不是愉悦和放松,而是庸俗、低俗、恶俗。高明的喜剧并非闹剧或丑剧。正如19世纪英四作家梅瑞迪斯所说,对于喜剧的真正考验在于它能否引起有深意的笑。因此,好的喜剧作品能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良性互动,在带给人消遣的同时还能带给人审美的享受。

③纵观喜剧发展史,只是以简单逗乐为目的的喜剧作品,哪怕能够引发快乐狂欢,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只有坚守价值立场与情感温度的作品才能经受住市场、时间的双重考验,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中西经典喜剧莫不如此。莎士比亚在喜剧《威尼斯商人》风趣幽默的对白里嵌入了密集的双关语,借此表达对智慧和公正的赞赏;王实甫的《西厢记》里那些引人发笑的台词、情节均指向青年男女在嫁娶不自主的时代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当代含有喜剧元素的现象级影视剧作也延续了这样的品质。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中不乏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因个性差异、误会等引发的笑料,但笑料中既有耐人咀嚼的讽喻况味,更凸显了在理想信念支撑下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票房奇迹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都具有浓烈的喜剧风格,而影片最动人的主线是伟大的亲情,这些影视剧作的笑点设计无不与人物性格、故事情境紧密相连,随情节发展自然产生,绝非为了所谓的“喜剧效果”而堆砌包袱,更没有在观众与主人公共情的关键时到强行搞笑、破坏气氛,对分寸的拿捏相当精确。可见在倡导积极价值、符合生活逻辑、契合情节人物、把握包袱尺度的基础上探索时代化、个性化、风格化的表达,是古今中外优秀喜剧作品的共同特征,也是所有喜剧创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④在当代文化环境中,除了用来娱乐,喜剧更成为价值输出、知识传递、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社会需要更多优质喜剧作品。在今后的创作中,广大创作者要注意喜剧的内在意蕴和审美倾向,避免作品走向碎片化、娱乐化、浅表化;要让喜剧作品浸润着人性温度,承载起人文关怀,在笑声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完成对心智的启迪。

(摘编自刘洋《坚守价值立场与情感温度的喜剧才有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尼斯商人》《西厢记》的成功,部分缘于语言表达的喜剧化因素和积极的价值取向。
B.使用包袱是喜剧创作和表演的重要手段,但是堆砌包袱不会取得良好的喜剧效果。
C.倡导积极价值、符合生活逻辑、契合情节人物等是古今中外喜剧成功的重要基础。
D.当代文化环境中,喜剧的功能在于输出价值、传递知识、交流对话,而并非娱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贺岁档喜剧片、电视台喜剧综艺节目、春晚喜剧小品广受欢迎的事实,说明喜剧文化开始渗进文艺创作各方面。
B.文章破立结合,如第①②段提出目前喜剧文化中掺杂的“消极因素”,剖析其实质,再引用梅瑞迪斯的话,得出了初步结论。
C.第③段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清晰有层次,先承上提出论点,再举喜剧作品为例展开分析,最后指出古今中外喜剧创作的基本原则。
D.文章阐述喜剧文化建设这样重大而又抽象的论题,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与社会文化建设产生良性互动,带给人审美享受而不是消遣的喜剧作品就是好的喜剧作品。
B.坚守价值立场与情感温度是喜剧作品经受市场、时间双重考验,拥有持续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C.喜剧“有深意的笑”指简单逗乐引起快乐狂欢,也指与情节、人物相关耐人咀嚼的讽喻况味。
D.注意喜剧的内在意蕴和审美倾向,探索时代化、个性化、风格化的表达,就会产生喜剧精品。
2022-01-17更新 | 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