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史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59 题号:2143653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攫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材料二: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徵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贤人,皆负可之才            建功立业
B.夫子何为不                           忧伤
C.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                  约略
D.易服色,制度                         法律
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                                           蚓无爪牙
B.王庶几召我                                     奔车朽索,可忽乎
C.贾生志大量小                                 莅中国抚四夷也
D.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乃遣武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B.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C.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D.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4.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一组是(       
①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②优游浸渍而深交之
③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     ④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⑤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⑥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A.①③⑥B.③④⑥C.②④⑥D.②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贾谊论》中,作者用孔子、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像他们这样努力勤勉、自爱其身,还不能得到重用,那才可以说是没有遗憾。
B.《贾谊论》中,作者在文中批评贾谊不善于静待时变,自我摧残,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贾谊年少气盛,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文帝也认识到了贾谊的错误,就疏远了他。
D.苏轼对贾谊的遭遇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从贾谊的角度来看,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7.刘向认为贾谊“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班固认为贾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结合全文概括贾谊“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司马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D.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后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B.《史记》全书包括十二世家、三十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C.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江东”指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基本上呈南北走向,隋唐以来,习惯称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后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令人佩服。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019-02-01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子十二月,上(汉文帝刘恒)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母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律令。”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丐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上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选自《史记·汉文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B.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C.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D.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坐”字含义不同。
B.股肱,本义是大腿和胳膊,文中用来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C.“直百金”与“木直中绳”(《荀子·劝学》)两句中“直”字含义不相同。
D.先帝,称在位帝王已死的祖先,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认为相坐法令不妥,但有关官员认为相坐法令可以震慑犯罪之人,在汉文帝阐述完自己的看法后,有关官员废除了相坐法令。
B.汉文帝下令废除了现行法令中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罪,认为这样的律令会让皇帝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无法招来贤良之士。
C.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视农业为天下的根本;汉文帝关爱百姓,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
D.汉文帝非常俭朴,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平时穿的经常是质地粗厚的衣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
(2)朕既不能远德,故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
5.请简要陈述孝文帝废除“相坐律令”的理由。
2023-02-26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三代,历史上多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古人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元”“氓隶”等。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都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有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非秦国史官记录的书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一味地效法古代,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聚集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2)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淮阴侯列传》)
5.李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不宜“师古”?请简要分析。
2020-12-29更新 | 10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