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214384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遂适卫,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有删改)


【注】①原文省略了主语。孔鲋,孔子八世孙。②孔鲋所引的孔子与晏子事迹及二人的相互评价均出自《晏子春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丘据A问B晏子C曰D事三君E而不同心F而俱顺焉G仁人H固多心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若干,多少,与曹操《短歌行》中“人生几何”的“几何”意思相同。
B.速,迅速,赶快,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相同。
C.兴,起身,起来,与《诗经·卫风·氓》中“夙兴夜寐”的“兴”意思相同。
D.约,简约,与《史记·屈原列传》中“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非常欣赏孔子,比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了他同样的官职和俸禄。
B.陈、蔡的大夫担心孔子为楚所用而不利于己,于是调拨役夫围困孔子,来阻止他前往楚国。
C.材料二所引《聚子》对孔子和儒家进行的批判,言辞极犀利,当时儒墨争鸣之激烈可见一斑。
D.孔鲋认为孔子、晏子的形象在《墨子》中被歪曲了,他摆事实、讲道理,予以了有力驳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2)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
5.针对《墨子》中晏子诋毁孔子、质疑儒家的不实观点,孔鲋驳斥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国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B.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C.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D.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诏,汉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备顾问,后遂以待诏为官名。
B.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
C.明主,贤明的君主,一般是指臣子对国君的称呼,文章中叔孙通认为当时的君主秦二世是贤主,所以称他为“明主”。
D.尉,古代官职的一种,多为武职,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等。也指军衔名,在校官之下,如尉官、上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有过人的才智,但性格为人方面不能秉公执政,而专事阿谀,见风使舵,通过叔孙通和秦二世的对话,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B.文中多处运用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叔孙通的弟子暗骂叔孙通以及叔孙通的答话,把一群鄙儒投降刘邦后,迫不及待地捞官做的性格活画出来。
C.秦二世认为,自己已经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所以秦二世听说有人造反就很生气。
D.叔孙通善于变通,当他知道汉王非常讨厌自己穿的一身儒服,就换了服装,穿上短袄,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汉王见了很高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2)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5.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叔孙通的弟子暗地里骂叔孙通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1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赛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B.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C.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D.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邯军棘原”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军”的含义相同。
B.“秦不能尽封”与“肴核既尽”(《赤壁赋》)两句中“尽”的含义不同。
C.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按爵位高低可将诸侯分公、伯、侯、子、男五等。
D.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2)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5.项羽为何决定将众多秦军官兵杀掉?
2023-07-07更新 | 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
1.下列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今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群臣怪之,荆轲笑舞阳
C.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忠臣义士,无类矣
D.于是荆轲遂车而去,终已不顾       轲自知事不,倚柱而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3.下列句子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青词”指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B.“五音”是古代音乐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为变徵之声”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
C.《战国策》又称《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至秦汉间,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3)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2019-03-22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