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2144723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听雨[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咸淳十年中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2.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简要概括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泉南作

张埜(元)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

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之后全从正面进行描写,以拟人、夸张手法刻画人闽的艰难。
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
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
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
2.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埜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2023-07-06更新 | 5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赏心亭

[宋]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②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诗首联回顾了在川陕的岁月,以及沿长江东下的行程。虽看似“乘兴”,飘逸洒脱,实则心事重重,深忧自己年老体衰。
B.杜诗颔联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坼”与“浮”两字富有动态感,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和宽阔,极具恢宏气象。
C.陆诗颈联融情于景,雨中浓云笼罩江面,城中深秋落叶纷飞,萧瑟黯淡的眼前之景烘托出诗人的忧愁忧思。
D.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诗人心胸博大。首联交代登楼缘由,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尾联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对国家战局的忧思。
2.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比分析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
2024-03-04更新 | 1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讽五首(其一)

李贺

合浦无明珠,龙洲无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给使君须。

趑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

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不因使君怒,焉得诣尔庐?”

越妇拜县官:“桑芽今尚小,

会待春日宴,丝车方掷掉。”

越妇通言语,小姑具黄菜。

县官踏飧去,簿吏复登堂。


[注]①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古代盛产珍珠。东汉时合浦太守贪得无厌,命人大肆开采,使珠贝迁徙,百姓无珠可采。②龙洲:在今湖南汉寿县,盛产古代被称为“千头木奴”的柑橘。③掷掉:抛掷织布梭。④踏食:饱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一反李贺大部分诗作幻怪诡谲的风格,而以极其平直、质朴的语言进行写人叙事。
B.前四句先引用典故,再指出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源,也经受不住“使君”这类贪官无休止的搜刮。
C.“怀中……行书”两句表明县令的催逼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官府规定,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官府机构。
D.最后两句以人物行为的对比作结,诗歌戛然而止,这种留白式结尾韵味悠长,耐人寻味,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诗中的县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是怎样从正面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2-12-11更新 | 1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