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151530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围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綘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良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縠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抉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退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履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荀瑤(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斗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才与德异A而世俗B莫之能辨C通D谓E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严”字意思相同。
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韩、魏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起来,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智伯失败的原因。
D.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乐公主将出,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充容长城徐惠以上东征高丽,西讨龟兹,翠微、玉华营缮相继,又服玩颇华靡,上疏谏,其略曰:以有尽之农功,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之所致乎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也。又曰:虽复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和雇取人,不无烦扰之弊。又曰:珍玩伎巧,乃丧国之斧斤;珠玉锦绣,实迷心之鸩毒。又曰: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后!其言,甚礼重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

【注】①皇后,唐太宗之妻长孙氏,人称长孙皇后,德才兼备,与太宗感情深厚。②徐惠,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贤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非矜功A恃大B弃德C轻邦D图利E忘危F肆情G纵欲之H所致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降,这里指公主出嫁,又称“下嫁”“厘降”;额驸娶公主则称“尚”公主。
B.“况以人臣之疏远”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的句式结构相同。
C.“晏子请数其罪云”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D.“上善其言”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两句中的“善”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因特别喜欢长乐公主,所以命令相关官员为其准备了更为丰厚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魏征认为于礼不合,直言进谏。
B.长孙皇后对魏征直言进谏的行为深表佩服,亲自派出中使赠送财物以示嘉奖;唐太宗发怒要杀掉魏征时,长孙皇后又能为他直言。
C.唐太宗爱马突然间死亡,迁怒于养马之人,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听闻后,讲了书中的一个故事,让唐太宗明白了此举的不妥。
D.唐太宗后期,对外多有征战,在内营建宫室,服玩奢华;充容徐惠上疏劝谏,条理清晰,言辞有力,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2)是知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也。
5.长孙皇后和充容徐惠在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相比之下长孙皇后的方式更容易得到唐太宗的接受,试分析其原因。
2024-03-25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尝谓宰相曰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用之私亲故李吉甫权德舆皆谢不敢李绛曰崔甫有言非亲非故不谙其才又曰:谙者尚不与官,不谙者何敢复与!但问其才器与官相称否耳。上曰:如卿言。是岁,吐蕃寇泾州,及西门之外,驱掠人畜而去,上患之。李绛上言:京西、京北皆有神策镇兵,始,置之欲以备御吐蕃,使与节度使持角相应也。今则鲜衣美食,坐耗朝廷,每有寇至,节度使邀与俱进,则云申取中尉处分;其得报,虏去远矣。纵有果锐之将,闻命奔赴,节度使无刑戮以制之,相视如平交,左右前却,莫肯用命,何所益乎!请据所在之地士马及衣粮、器械皆割隶当道节度使,使号令齐壹,如臂之使指,则军威大振,虏不敢入寇矣。上曰:朕不知旧事如此,亟行之。既而,神策军骄恣日久,不乐隶节度使,竟为宦者所沮而止。上问宰相:人言外间朋党大盛,何也?李绛对曰:自古人君所甚恶者,莫若人臣为朋党,故小人谮君子必曰朋党。何则?朋党言之则可恶,之则无迹故也。东汉之末,凡天下贤人君子,宦臣皆谓之党人而禁锢之,遂以亡国。此皆群小欲害善人之言,愿陛下深察之!李绛言于上曰:边军徒有其数而无其实,虚费衣粮,将帅但缘私役使,聚货财以结权幸而已,未尝训练以备不虞,此不可不于无事之时豫留圣意也。时受降城兵籍旧四百人,及天德军交兵,止有五十人,器械止有一弓,自余称是。故绛言及之。上惊曰:边兵乃如是其虚邪!卿曹当加按阅。李绛屡以足疾辞位,会绛罢相而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谓宰相曰/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用之私亲故/李吉甫/权德舆皆谢/不敢/李绛曰/崔甫有言/非亲非故/不谙其才/
B.上尝谓宰相曰/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用之私亲故/李吉甫/权德舆皆谢不敢/李绛曰/崔甫有言/非亲非故/不谙其才/
C.上尝谓宰相曰/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用之私亲/故李吉甫/权德舆皆谢/不敢/李绛曰/崔甫有言/非亲非故/不谙其才/
D.上尝谓宰相曰/卿辈当为朕惜官/勿用之私亲/故李吉甫/权德舆皆谢不敢/李绛曰/崔甫有言/非亲非故/不谙其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如卿言”与'“陵见其至诚”(《苏武传》)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B.“比其得报”与“比权量力”(《过秦论》)两句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C.“当亟行之”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D.“寻之则无迹故”与“寻其方面”(《张衡传》)两句中的“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绛认为朝廷在各军镇安置神策军,是为使其与节度使的兵马形成相互呼应夹击敌军之势,以此来防御吐蕃,而如今却事与愿违。
B.李绛建议宪宗将神策军交予本道节度使管辖,使节度使可以用刑杀的权力来牵制那些不听指挥的将领,进而统一号令,振作军威。
C.李绛认为外间之所以传言朋党大盛,一是因为小人容易利用人君憎恶结党营私的既有心理,二是因为这种诬陷追查起来没有痕迹。
D.李绛向宪宗进言,指出边防将帅吃空饷、假公济私、交结权贵,却不曾训练士兵,忧患意识欠缺,而后宪宗命令李绛等人多加巡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吐蕃寇泾州,及西门之外,驱掠人畜而去,上患之。
(2)既而,神策军骄恣日久,不乐隶节度使,竟为宦者所沮而止。
2022-07-14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御史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可责。”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征再拜曰:“臣幸得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拒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用,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公私富给。

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已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B.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C.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D.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最初是指“内亲外戚”,后来泛指与自己的家庭关系比较疏远的亲属。
B.诏敕,亦作“诏赖”,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如《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如《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文中指中书省起草的诏令。
C.庶官,在文中只指朝廷的地方官员,唐代州、县的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
D.中书,指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魏曹丕始设,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他的亲戚,御史温彦博他认为魏征虽然没有嫌疑,但他也有过错。魏征据此向唐太宗阐述良臣和忠臣的区别,以保全自我。
B.有人向唐太宗建言,要免除秦府旧兵的武官职位,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唐太宗则认为要举贤任能,以天下为家,将自己的恩德泽被天下。
C.唐太宗认为奢靡之风不可盛行,要以民利为本,还用夏禹开山治水和秦始皇大兴土木的例子来阐述。此后国家风俗俭朴,国库民家都富裕充足。
D.唐太宗认为,设置中书、门下两省,是为了起到互相监督考察作用,中书省起草诏令有错,则门下省应该审核驳斥校正,这才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
(2)苟其君拒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5.当进见的群臣因唐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2021-11-17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