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15479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B.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易二之计也
C.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D.与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
B.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
C.“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相同。
D.“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朋出使与秦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
B.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
C.韩王不听公仲明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秦国发动军队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最终韩国大败。
D.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最终却落了个军队被俘,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王误信陈轸的狂言,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2)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5.公仲朋劝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务A本B本立C而道生D夫本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2.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治国之道”中的“道”指方法,与《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 ”中的“道”词义不同。
B.《短歌行》中“天下归心”与《静女》中“自牧归荑”,两个“归”的词义不同。
C.《琵琶行》小序中的“左迁”“出官”“迁谪”,这些词语都有贬官、降职的意思。
D.《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两个“信”的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称王的原因,是国家富裕,粮食充实。
B.管仲认为如果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土地就会荒芜,国家就会变得贫穷。
C.晋文公看到咎季的西墙损坏,却不修整,只关心农耕,这使晋文公深受启发。
D.晋文公下令不准滥修宫室,不准妨碍农事,这与《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5.对于粮食的重要性,两则材料都有深刻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其观点。
2023-11-17更新 | 9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曰:“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槽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洗洗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违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廪粟而不知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量词,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思相同。
B.“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
C.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古代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用来形容平民的衣着。
D.孙吴,指孙权和吴起,在此代指能够保卫家国、智勇双全、武力高强、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绳,然后揭路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鲋、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是一样的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手段,自己并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像伊尹、皋陶一样建功立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5.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
2023-09-28更新 | 3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③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曾为秦昭王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B.“请因孺子而行”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用法不相同。
C.“今王赍臣五城”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中“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让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为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最后成功说服张唐,并让文信侯为他准备好车马财物,替张唐先行通报赵国。
D.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5.甘罗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7-23更新 | 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