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司马迁(前145-前9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1 题号:215692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侯生曰:“公子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魏王令代晋鄙,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文本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节选自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侯生,即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②如姬,魏王妃子,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三年欲求报其父仇都没有实现,最终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实现了她的夙愿。

1.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王恐A使人B止C晋鄙D留军E壁F邺G持两端H以观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车盖,与“倾盖如故”的“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中的“盖”不同。
B.约,置办,与“博观约取”和《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中的“约”意思不同。
C.矫,假托,“矫魏王令”,意思是假托魏王命令,类似用法还有“矫诏”“矫旨”“矫制”。
D.乘,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氓》“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如以肉投虎,但“与赵俱死”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综观两个文本,信陵君能在秦国严正警告的背景下挺身救赵,归根结底是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文本二开篇“未足以”三字,用得颇具匠心,它说明作者对信陵君救赵既不是全面肯定,也并非全面否定,而是要进行客观的分析。
D.文本二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进行指责,并给他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
(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5.文本二诛“信陵君之心”,认为信陵君“知有婚姻”,却忽略了其他,请细读文本二并简要分析信陵君忽略了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1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哙拜,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C.乃令张良留
D.张良入
3.下列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气急败坏。
C.“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D.张良与范增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来何操?
(2)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5.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2022-06-14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5.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2024-04-12更新 | 2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力攻秦(              ②范增目项王(          )③玉          )④瞋目项王(        )⑤目尽裂(              ⑥沛公之参乘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戮力攻秦(                                       ②范增数目项王(                                           
击沛公于坐(                                遣将守关者(                                          
⑤而听细说                                       ⑥坐须臾                                                    
⑦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入前为寿(                            
⑨常以身翼沛公(                            ⑩臣死不避(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5.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_______________收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6.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7.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
9.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2019-08-23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