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左传》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216045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 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⑤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君子A计成B而后行C二三子D计乎E有御楚之术F而有守G国之备H则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与“闻畏而往,闻丧而还”两句中的“畏”字含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害怕”之义。
B.“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两句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C.“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两句中的“见”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下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下城,却谎称下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
(2)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5.公冶临终前对他的部属所说的话,表现了公冶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联,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礼记》一书中记载爵位有五等,即公、侯、伯、子、男。
B.执事:指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C.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秦国在西方,郑国在东方,故称。
D.行李:指出门时所携带的行装。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幸遇伯乐。秦晋大兵压境时,佚之狐颇能识人,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B.烛之武深明大义。他在事关国家命运的时刻毅然决然地答应为郑国挺身而出。
C.烛之武英勇无畏。他在秦晋围郑之际,连夜前往秦军大营,巧妙地化解了国家危难。
D.烛之武善于辞令。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秦伯退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
2021-07-09更新 | 3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诠释《春秋》的。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被举荐而“辞”,郑伯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使本文突生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秦伯,最后离间秦晋。
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2023-08-04更新 | 1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寿梦病将卒。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曰:礼有旧制,奈何废前王之礼,而行父子之私乎?

寿梦乃命诸樊曰:我欲传国及札, 尔无忘寡人之言。 诸樊曰:周之太王知西伯之圣,废长立少,王之道兴。今欲授国于札,臣诚耕于野。 王曰:昔周行之德加于四海,今汝于区区之国荆蛮之乡奚能成天子之业乎且今子不忘前人之言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 诸樊曰:不如命?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吴王诸樊元年,已除丧,让季札,曰:昔前王未薨之时,尝晨昧不安,吾望其色也,意在于季札。又复三朝悲吟而命我曰:‘吾知公子札之贤,欲废长立少。’发言于口。 虽然,我心已许之,然前王不忍行其私计,以国付我,我敢不从命乎?今国者,子之国也,吾愿达前王之义。季札谢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

诸樊曰:苟可施于国,何先王之命有!太王改为季历,二伯来入荆蛮,遂为国。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札复谢曰:昔曹公卒,庶存嫡亡,诸侯与曹人不义而立于国。子臧闻之,行吟而归。曹君惧,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之道。札虽不才,愿附子臧之义。吾诚避之。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不受而耕于野,吴人之。诸樊骄恣,轻慢鬼神,仰天求死。将死,命弟余祭曰:必以国及季札。乃封季札于延陵,号曰延陵季子。

(节选自《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材料二:

吴子诸樊既除丧,将立季札。季札辞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遂弗为也,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奸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附于子臧,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四年》)


【注】①周太王古公亶父为了传位给孙子姬昌(西伯),将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姬昌之父),长子次子迁至楚地定居,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周王朝治国之道得以兴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今汝于区区之国荆A蛮之乡B奚能成天C子之业乎D且今E子不忘F前人之言G必授国H以次及于季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岂敢,用于反问,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敢”词义不同。
B.重,慎重,谨慎,也表对某事感到为难,与成语“安土重迁”中的“重”词义相同。
C.城,在文中用为动词,指修筑城墙,与“然后践华为城”中的“城”词义用法不同。
D.舍,在文中用为动词,指安置住宿,与“舍相如广成传舍”句首的“舍”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寿梦欲废长立幼传位给贤明的幼子季札,即使被拒,依然把此愿托付给了诸樊。
B.季札谢绝寿梦传位的理由主要是不能让父子之间的私情超越了先王传下的礼法制度。
C.周太王废长立幼而王朝兴盛,诸樊借此以表示对父王的理解,也引此例以劝说季札。
D.诸樊没能实现先王的遗愿,心怀憾恨而哀痛过度,临终之际依然令二弟传位给季札。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寿梦卒,诸樊以嫡长摄行事,当国政。
(2)周道就成,前人诵之,不绝于口,而子之所习也。
2024-01-11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