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216364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孙会宗书

【汉】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

足下哀其愚朦,赐书教督以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责,岂意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熙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无多谈。


【注】①报孙会宗书:杨恽的友人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曾写信劝告他。②底(zhǐ):至。③董生:指董仲舒。④西河魏土:西河是战国时魏所置郡。孙会宗为西河人。⑤段木干:魏文侯时人,守道不仕,文侯尊其为师。田子方:亦魏文侯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质无所底          文质:文采
B.不足以          塞:弥补
C.有时而             既:尽,终
D.明明求仁义          明明:勉力,努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书教督以不及          道之
B.夫人情所不能止          项庄舞剑
C.今子尚安得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不赂者赂者丧
D.于今睹子之志矣          夫我行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B.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名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C.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D.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说明自己的心意。
B.杨恽陈述自己沐浴皇恩,不能有所建明,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
C.杨恽自述经营产业,又因此遭世人讥议,这些遭遇令他深感不解和愤懑。
D.文章结尾用段干木、田子方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要向他们学习,保持高洁的品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
(2)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3)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6.通过这封书信,请概括作者杨恽的性格特征。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蘧伯玉使至楚,逢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曰:“敢问上客将何之?”蘧伯玉为之轼车。公子皙曰:“吾闻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耶?”蘧伯玉曰:“受命。”蘧伯玉见楚王使事毕坐谈话从容言至于士,楚王曰:“何国最多士?”蘧伯玉曰:“楚最多士。”楚王大悦。蘧伯玉曰:“楚最多士而楚不能用。”王造然曰:“是何言也?”蘧伯玉曰:“伍子胥生于楚,逃之吴。吴受而相之。发兵攻楚,平王之墓。伍子胥生于楚,吴善用之。蚡黄生于楚,走之晋,治七十二县,道不拾遗,民不妄得,城郭不闭,国无盗贼,蚡黄生于楚而晋善用之。今者臣之来,逢公子皙濮水之上,辞言‘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耶?’又不知公子皙将何治也?”于是楚王发使一驷,副使二乘,追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还,重于楚,蘧伯玉之力也。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嚭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知。”太宰嚭曰:“然则子有所酌也。”对曰:“天下有大樽而子独不酌焉,不识谁之罪也。”赵襄子谓仲尼曰:“先生人主七十君矣,而无所通,不识世无明君乎?意先生之道,固不通乎?”仲尼不对。异日,襄子见子路曰:“尝问先生以道,先生不对。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梃,岂能发其声乎哉?”

(节选自《说苑·善说》)

【注】①梃,通“莛”,草本植物的茎。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蘧A伯B玉C见D楚E王F使G事H毕I坐J谈K话L从M容N言O至P于Q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车,一种礼节,在车上扶轼表示礼敬。“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B.谨,副词,恭谨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意思相同。
C.堕,同“隳”,破坏、毁坏之意。与《过秦论》中“隳名城”的“隳”意思相同。
D.“先生见人主七十君矣”与《苏武传》中“信义安所见乎”两句的“见”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蘧伯玉在濮水遇见公子暂,公子暂虽未明言所托何事,但委婉地表达出他希望蘧伯玉能够为他进言于楚王,从而改变自身境遇。
B.在和楚王谈及“士”的话题时,蘧伯玉先言楚士最多,进而话锋一转,指出士虽多而楚王未能善用,这引发了楚王进一步的询问。
C.蘧伯玉以生于楚国而未得到善用的伍子胥和蚡黄为例,自然将谈话内容转向公子皙,楚王明白了他的用意,派遣使者追回了公子皙。
D.太宰嚭询问子贡是否对孔子有所增益,子贡予以否定,并将自己比作泥土,将孔子比作大山,再次向太宰嚭表明自己确实不了解孔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不知,故事之,夫子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
(2)知而不对则隐也。隐则安得为仁?若信不知,安得为圣?
5.文末子路以“建天下之鸣钟,而撞之以梃”回答襄子,这一表达有何特点及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5-15更新 | 1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圣人治民,度于本,不从[注]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明法而治不烦。能用四者强,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故明君有权有政,乱君亦有权有政,积而不同,其所以立异也。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其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开,在所塞,塞其奸者必王。贵爵,则上重,故赏功爵任而邪无所关。好力者其爵贵;爵贵,则上尊;上尊,则必王。国不事力而私学者其爵贱,爵贱,则上卑;上卑者必削。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闭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选自《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有删改)

[注]从:通“纵”,放纵。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国事务先A而一B民心C专举公而私D不从E赏告而奸F不生G明法H而治不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
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理固宜然”(《六国论》)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
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治理民众时,不能顾及民众的利益,不能滥用赏赐,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民众,必须依靠刑罚。
B.要治理好民众,除了实行法治,还要赢得民心;要处理好国家大事,要从统一民心、控制私欲等方面入手。
C.虽然治理民众要用刑罚,但这刑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的社会情况。
D.作者在论述刑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到了赏赐爵位对国家的作用。大家看重爵位,对国家有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操权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2)能越力于地者富,能起力于敌者强,强不塞者王。
2024-03-24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材料二:

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详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含义相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理解”,与词语“解褐”和“解甲归田”中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5.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24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