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6981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雍丘令令狐潮以县降贼,贼以为将,使东击淮阳救兵于襄邑,破之,俘百余人,拘于雍丘,将杀之,往见李庭望。淮阳兵遂杀守者,潮弃妻子走,故贾得以其间入雍丘。庚子,潮引贼精兵攻雍丘,出战,败死。张巡力战却贼,因兼领众。

三月,乙卯,潮复与贼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四万余众奄至城下,众惧,莫有固志。巡曰:贼兵精锐,有轻我心。今出其不意击之,彼必惊溃。贼势小折,然后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巡身先士卒,直冲贼陈,人马辟易,贼遂退。明日,复进攻城设百炮环城,楼蝶皆尽。巡于城上立木栅以拒之。贼蚁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贼不得上。时伺贼隙,出兵击之,或夜缒斫营,积六十余日,大小三百余战,带甲而食,裹疮复战,贼遂败走。巡乘胜追之,获胡兵二千人而还,军声大振。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注】①贼:指安禄山。②楼蝶:泛指城楼与城墙。③开府、特进:当时的官职名。④阳:通“佯”,假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贼蚁附A而登B巡束蒿C灌脂D焚E而投之F贼不得G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指妻子、儿女,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不同。
B.庚子,在文中表示纪年。我国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纪时,且地支在前,天干在后。
C.幸,我国古代皇帝到某处称为幸某处,文中幸蜀指唐玄宗在战乱中仓皇逃往四川。
D.夜,名词用作状语,与《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字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爆发时,雍丘县令令狐潮不但没有积极抗敌,反而率城投靠叛军安禄山。
B.当令狐潮与同党率领四万多名士兵突然到了雍丘城下时,城内军民都众志成城。
C.为了抗击叛军,张巡和士兵穿着盔甲吃饭,带着伤痛作战,最终击退叛军。
D.部将雷万春脸部被叛军射中六箭却立于城墙纹丝不动,以至于叛军以为那是木头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千人乘城,自帅千人,分数队,开门突出。
(2)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
5.面对悬殊的敌我军事实力,张巡是如何做到克敌制胜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强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吏,为辅氏。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忧。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跳,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盂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自古肯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苛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注]①瑶:即智瑶,又称智伯、智伯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二项是(     
A.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B.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C.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D.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春秋时期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事务的朝廷大臣。
B.仓库,贮藏粮食之处为仓,贮藏兵车之处为库,也称仓廪,与府库的实际功能近乎相同。
C.国人,与郊人相对,文中指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有论国事权利、服军役义务的人。
D.骖乘,也作参乘;又称陪乘,即乘车者之陪同,一般指陪君王之乘车者,以备顾问应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果认为智瑶即位后将自恃“五贤”强势治国,不能施政以仁,无法获得执政阵营的拥戴,反而会酿成灭族之祸。
B.智伯贪得无厌,先后向韩康子、魏桓子强行索要土地并得逞,利欲熏心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遭到拒绝便发动战争。
C.赵襄子未去长子、邯郸,选择退守晋阳来抵御智氏,全城几乎被水淹没,城中百姓却无背叛之意,足见民心可依。
D.司马光认为领导者的德比才重要,类似智伯因才高于德而亡国败族的教训屡见史册,故而乱臣败子皆为高才能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2)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2021-11-22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所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还军霸上。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秦苛法久矣!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本二:

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奢者因之以侈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弱之处                         盖失援,不能独完
B.宜缟素为                      今乃弃黔首以敌国
C.父老秦苛法久矣            乐岁终身
D.至其亡                         鸣琴拱,不言而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富家翁耶                    以兴利除弊,不生事
B.忠言逆耳利于行             为之奈何
C.沛公还军霸上                 强起扶杖
D.奢者因之以侈嗜欲          勿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与诸将所“争”不同,“独”“先”取“图籍”,凸显其有远见的不凡形象,表现出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B.樊哙当时虽情真意切,比刘邦更有远见卓识,但语言过于直率,显得鲁莽,劝说效果不佳,刘邦不为所动。
C.张良分析刘邦取得成功之原因,又提当下之责任,论享乐之危害,以“药”类比“言”,入情入理,有说服力。
D.王夫之对樊哙的谏言大加赞赏,而认为刘邦离开秦宫、还军霸上的做法仅仅是为了取得天下而用的权宜之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
5.根据文本一,简要说明沛公“志不在小”的表现。
2021-07-08更新 | 1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初,苏绰在西魏,以国用不足,制征税法颇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譬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之!”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简,隋主悉从之,渐见亲重,与高颎参掌朝政。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帝拂衣而入,良久,乃召威谢曰:“公能若是,吾无忧矣。”赐马二匹,钱十余万。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侍御史安定梁毗,以威兼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威尝言于帝曰:“臣先人每戒臣云‘唯读《孝经》一卷,足以立身治国,何用多为!’”帝深然之。

高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帝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帝曰:“苏威高蹈前朝,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命复位,威同心协赞,政刑大小,帝无不与之谋议,然后行之。故革命数年,天下称平。初,周、齐所铸钱凡四等,及民间私钱,名品甚众,轻重不等。隋主患之,更铸五铢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每一千重四斤二两。悉禁古钱及私钱。置样于关;不如样者,没官销毁之。自是钱币始壹,民间便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初新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B.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C.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D.帝尝怒一人/将杀之/威入阁进谏/帝不纳/将自出斩之/威当帝前/不去帝避之而出/威又遮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卿,大理寺的最高长官;大理寺是官衙名,全国最高刑狱审理机关。
B.京兆尹,中国汉代官名,为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C.《孝经》,相传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
D.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更替朝代谓之革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在西魏时,制定的种收很重。他以张满的弓来比喻这个措施,期待能有后世君子将税收降下来。
B.苏威牢记父亲的教诲。奏请减免赋税徭役,尽量从轻从简,隋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C.隋文帝认为清河公杨素辩才无双,至于博古通今,辅助宣扬教化,苏威就远不能和他相比。
D.高颎想避开权势,上表请求辞职,让位给苏威。隋文帝想成全他的美名,允许解除他仆射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何遽迫之!”
(2)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使之去官!
5.隋初钱币有哪些乱象?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纠正?
2022-05-07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