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9 题号:217892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嬉游而惮A拘检B如草木C之始D萌芽E舒畅之F则条达G摧挠之H则衰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指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
B.其,代词,与《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用法不同。
C.绳墨,喻规矩或法度,与《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意思相同。
D.《传习录》是明代心学的代表性著作。“传习”源自《大学》中“传不习乎”一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并不十分推崇,因而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
B.今人常把用歌诗、习礼教童子之法视为“不切时务”,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庸鄙之见”。
C.作者用春风细雨和冰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这形象化的语言使道理通俗易懂。
D.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在当时曲高和寡,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2)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5.针对“近世之训蒙稚者”的错误做法,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有哪些正确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故以上之征而倍取于民者四。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孰也,四种而五获。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舜A非B严C刑D罚E重F禁G令H而I民J归K之L矣M去N者O必P害Q从R者S必T利U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称王,与《鸿门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用法和意思相同。
B.蕃,增长,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中“蕃”用法和意思相同。
C.舜,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合称“五帝”。
D.涂,途径,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治国的前提条件是让百姓富裕,贤君一定要先使民富,然后再治理国家。
B.历代的君主因重视农业生产,所以虽然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
C.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更易获得财富,因此百姓虽遭受刑罚仍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
D.文中多处运用重语铺排的手法,论述缜密深刻,酣畅淋漓,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2)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5.管子的治国理念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2023-05-29更新 | 4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魏武、袁遗,老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后被赏遇,位至侍中开府。

邺平之后,吾见徙入关。吾儿思鲁尝谓吾曰: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以申供养。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至A文林馆B问书C之外D不暇E他语F及睹古人G节义之事H未尝不感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文中加点的“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的“端”,意义不同。
B.春华秋实,是由历史典故凝固而来的成语,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C.老而弥笃的“而”是连词,表转折。与《屈原列传》中“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的“而”用法相同。
D.游学,文中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其品质。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君子学习表现言行举止之间,一切都是世人典范:提倡学习要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其中乐趣,若舍弃治学意义和禽兽无异。
B.《颜氏家训》将学习之道比作种树,如果没有春华,自然没有秋实;还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列举事例,讨论早学和晚学,虽有不同,但同样值得肯定。
C.《颜氏家训》引用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指出若到婚冠时还未学,就因保守而失学,实在愚蠢。
D.齐国人田鹏鸾,虽居下位但好学,趁着差事繁忙之余向旁人请教:颜之推教导儿子思鲁,学习不能终止,勉励其从正道承家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
5.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如何做到荀子所说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2023-10-30更新 | 57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尊经阁记

【明】王守仁

经①,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扶人极②,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或至于遗亡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③之间,牵制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亡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则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本文有删节)

【注】①经:这里指儒家奉作经典的《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著作;②人极:此处指做人的道德标准;③影响:影子和反响,这里是指关于六经的传闻、注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          消息:音信讯息
B.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                 贻:留给
C.以天下之耳目                              涂:掩蔽
D.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             贼:残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时发焉             民免无耻
B.盖昔者圣人扶人极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免于困穷之患                                 而谁易之
D.牵制文义之末                                 而君幸赵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著述六经是受富人的启发,因为富人为防止后人把家产弄得遗亡丢失,便把家里所有的财产登记造册。
B.作者对那种不从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六经的内容实质,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的人表示不认可。
C.作者提出了导致六经之学不明于世的三大原因:第一,尚功利,崇邪说;第二,习训诂,传记诵;第三,侈淫辞,竞诡辩。
D.作者在尊经阁落成之时,应南大吉郡守的邀请劝诫广大的读书人尊崇六经,进而加强人文修养,重归于圣贤之道。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 是 使 山 阴 令 吴 君 瀛 拓 书 院 而 一 新 之 又 为 尊 经 阁 于 其 后 曰 经 正 则 庶 民 兴 庶 民 兴 斯 无 邪 慝 矣 阁 成 请 予 一 言 以 谂 多 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则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2018-07-16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