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2 题号:21808290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溯江纪源

徐霞客

①余邑正当大江入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      而已。

②余按其发源,江自昆仑之南,流经石门关,始东折而入丽江,为金沙江,又北曲与岷山之江合。岷江经成都至叙州,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江源从无问津,故仅宗其近,其实岷之入江,为支流。既不悉其孰远孰近,第见《禹贡》“岷山导江”之文,遂以江源归之,而不知导江自岷山,而江源不出于岷山,岷流入江,而未始为江源。

不第此也,岷流之南,又有大渡河,西自吐蕃,经黎、雅与岷江合,在金沙江西北,其源亦长于岷而不及金沙,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不第此也,宋儒谓中国三大龙,而南龙之脉自岷山,濒大江南岸而下。此亦不审大渡、金沙之界断其中也。不第此也,并不审是南龙盘曲去江之南且三千里,而谓南龙濒江乎?不第此也,不审龙脉,所以不辨江源。南龙磅礴半宇内,而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江相持南下。龙远江亦远,脉长源亦长。不第此也,南龙自五岭东趋、南散,正脉北度,回龙西结金陵,余脉东趋余邑。是余邑不特为大江尽处,亦南龙尽处也。龙与江同发于昆仑,同尽于余邑。

(有删改)

【注】①徐霞客:江阴(文中“江邑”)人。明代地理学家、探险家、文学家,夙好远游,欲讨江源,崇祯丙子秋,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计程十万,计日四年。②龙:龙脉,因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中国风水学将山脉喻为龙。

1.根据文意,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昆仑B.岷山C.金沙江D.黄河
2.根据第②段内容,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长江发源地的发现是他亲自考察的结果。
B.真正了解河流长短远近才能推算其源头。
C.根据《禹贡》区分出长江支流和干流。
D.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典籍记载。
3.第③段连用五个“不第此也”,赏析其妙处。
4.经科考队考证,长江源头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沱沱河。与本文作者的结论不符,这是否会影响本文的价值?对此加以评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

嗟乎!师道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糊涂
C.其破荆州,下江陵                    方:当
D.举匏樽以相                             属:同“嘱”嘱托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D.皆出于此乎                            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A.是故益圣,愚益愚B.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食埃土,下饮黄泉D.顺流而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今安在哉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何为其然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水为之而寒于水
5.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18-10-17更新 | 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囊,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B.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C.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D.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余居于此”与“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B.“呱呱而泣”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C.“以手阖门”与“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轩东故尝为厨”与“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虽是老屋,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但修葺后的项脊轩庭院幽雅,鸟儿时不时飞来啄食,归有光在这里过得和谐清雅又饶有意趣。
B.归家空间上原来是一个整体,庭院南北相通,等叔伯们分了家,庭院以篱墙相隔,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往来不便。
C.归有光自束发在轩中读书,祖母曾将归有光祖父宣德年间上朝觐见皇帝用的手板拿给他,并希望他日后能用得到,足见祖母对其寄予厚望。
D.庭院中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枇杷树,现在已经高大挺拔,归有光睹物伤怀,文中虽未有一字言及悲伤,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楠,亦遂增胜。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023-04-15更新 | 21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叔夏西游序

(元)戴表元

玉田张叔夏与余初相逢钱塘西湖上,翩翩然飘阿锡之衣,乘纤离之马,于是风神散朗,自以为承平故家贵游少年不啻也。及强壮,丧其行资,则既牢落偃蹇。尝艺北游,不遇,失意。亟亟南归,愈不遇。犹家钱塘十年。久之,又去,东游山阴、四明、天台间,少遇者。既又弃之西归。

于是余周流授徒,适与相,问叔夏何以去来道途若是不惮烦耶?叔夏曰:“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语竟,意色不能无沮然。少焉饮酣气张,取平生所自乐府词,自歌之,噫呜宛抑,流丽清畅,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盖钱塘故多大人长者,叔夏之先世高曾祖父,皆钟鸣鼎食。江湖高才词客姜夔尧章、孙季蕃花翁之徒,往往出入馆谷其门,千金之装,列驷之聘,谈笑得之,不以为异。迨其途穷境变,则亦以望于他人,而不知正复尧章、花翁尚存,今谁知之,而谁暇能念之者!

嗟乎!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六月初吉,轻行过门,云将改游吴公子季札春申君之乡,而求其人。余曰:唯唯。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注】①阿锡:精致的丝绸。②纤离:古骏马名。③牢落:孤寂。④偃蹇:傲岸不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强壮                       垂:将近。
B.亟亟南归                       亟亟:匆匆。
C.适与相                       值:相遇。
D.因次第其辞以为别          次第:情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艺北游,不遇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少遇者                      入前为寿
C.取平生所自乐府词     长句,歌以赠之
D.而求其人                  吴之民方痛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叔夏少年时家境富足,翩翩风度,快到中年时家道中落,不得已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却总是怀才不遇,潦倒而归。
B.张叔夏家曾是杭州的豪门大户,当时江湖高才词客姜夔等人都曾依附于张家,但世态炎凉,等到张叔夏落魄之时,姜夔等人却没有援手相助。
C.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非但没有摧毁张叔夏的人生信心,反而使他的诗词呈现出一种慷慨激昂,流丽清畅的特色,这一点深得作者的赞赏。
D.这篇赠序简要叙述了张叔夏坎坷的人生经历,流露出作者对他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对埋没人才的元代社会现实进行了委婉抨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然吾之来本投所贤贤者贫依所知知者死虽少有遇而无以宁吾居吾不得已违之吾岂乐为此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惟高情旷度,不可亵企,而一时听之,亦能令人忘去穷达得丧所在。
(2)士固复有家世、材华如叔夏而穷甚于此者乎!
2020-04-19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