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2185778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①滫:臭泔水。②醯: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生于高山A之上B而临C百仞D之渊E木茎非能长F也G所立者H然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的“渐”与《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中的“渐”意思不同。
B.“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的“始”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中的“始”意思相同。
C.“故虽有强记之力”的“强”与《<老子>四章》“强行者有志”中的“强”意思相同。
D.《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鸠鸟的巢穴之所以摔破,并非巢不牢固,而是蒙鸠鸟将巢筑在了苇苕上,可见事物所处的环境对其影响是很大的。
B.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一个人的荣辱与德行相应,君子一定要谨言慎行,否则就有可能招祸和耻辱。
C.秦观在年少时不努力学习让他慌怠了学业,后来他阅读了《齐史》,对孙搴的话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写文章用到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D.秦观年少时聪慧机敏,记忆力强,但因懒惰而荒废学业,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但聪明已不及少时。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5.两则材料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xìng)也,善假于物也。

5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6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摘自《劝学》,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舆马者
(2)非异
(3)用心
2.下列对文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B.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文章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2022-08-01更新 | 2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①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②。《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兮!”③故君子结于一也。

[]①(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鼯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③“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鸬鸠》。仪,通

1.下列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而闻者彰:显现。
C.假舟楫者,非能也 水:游泳。
D.心如兮 结:结聚不散开。
2.下列例句中的“而”字与哪个选项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例句:青于蓝
A.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B.则知明行无过矣
C.神明白得D.目不能两视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B.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C.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D.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4.下列对甲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B.文章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的努力。
D.本文的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2019-03-29更新 | 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③,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和,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昭明而成博达矣!

(节选自徐干《中论·治学第一》)

材料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国子:公卿士大夫们的子弟。②闲舆:“闲”通“娴”;舆,车辆,此处为活用为动词,驾车。③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④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玄黄之色A既著B而纯CD之体E斯亡F敝而不渝G孰知H其素欤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此处可译作“用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
B.六艺,指中国古代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则所指不同。
C.因而,“因”“而”两个同义词合用,常用来说明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因而”用法大致相同。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周代住在国中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徐干认为空想不如学习,这与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表达的观点一致。
C.徐干强调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求学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所以,学习需要坚定的志向作为引领。
D.太昊观察天地而画出八卦,燧人氏观察季节变化而发明钻木取火。徐干列举这些典故传说,是为了证明大自然是我们可以假借利用的学习资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德,非取乎一道。故曰学者所以总群道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个人学习成长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2024-01-16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