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科普-社会科学类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5 题号:219240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文字和数字,数据也就产生了。我们的祖先可是称得上运用数据的鼻祖。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举行会盟,后魏国以韩国没有前来赴会为借口,兴兵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军师孙膑的建议,待魏国与韩国交战疲惫不堪时,大举发兵救韩。魏国军师庞涓率10万大军欲与齐国一决雌雄。孙膑见庞涓来势汹汹,决定智取,于是下令军队向马陵(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方向撤军,选择在一沟壑密林处设伏,诱敌深入。孙膑提出建议,命士兵第一天挖供10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减少5万,第三天减少到3万。庞涓侦察到齐军的这一变化,认为齐军士兵胆小畏战,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跑,减员严重。于是,亲自率兵追击,结果大败,庞涓自知在劫难逃,拔剑自刎。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孙膑所用计策被称之为减灶之计

今天,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将借助大数据的帮助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思维,即养成对数据的敏感和分析习惯,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从数据中发现和挖掘其内在价值,在预测事物发展、判定当前态势以及做决定决策时,先看看数据怎么说,而不是主观判定,或是从时过境迁的经验出发。

数据是死的,本身不会说话。但对数据敏感的人或善于从数据中挖掘内在价值的人看来,数据就是活的,而且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不再是减灶之计那样的简单数据了。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数,即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世间万物都可以被数据化,它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从简单数据到海量数据,它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绝大部分却隐藏在水面之下,需要广泛而深入挖掘。数据好似望远镜,让我们能够窥视广袤宇宙;它又像显微镜,让我们能够探究微观世界。

在大数据时代,以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科学为基础的大数据,又衍生出数据科学”“数理统计学“数据工程”“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信息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将数据化思维与先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预测事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性,以便及早寻求应对之策。

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预测,即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其最大变革是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对相互关系的关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它直接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数据思维。军事运筹学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张维民教授认为。数据思维是借助于数据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探索,从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以数据为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思维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发展观和联系观这三个方面。张维民教授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看问题、拿主意、做决策,要养成看数据怎么说?的习惯,而不是我们怎么想,或是凭经验和传统思维出发,要紧跟着问题进一步问:这些数据从哪儿来的?从这些数据能得出什么分析结果?我们对结果有多大信心?决策者对数据与客观证据的尊重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保证。

在军事领域,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即大数据战。张维民教授对其战争特点做出了如下的归纳:

首先体现在组织结构重组。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作战将由力量联合向数据融合方向发展,军队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情况下,能够另辟蹊径,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的联合。

其次是作战样式的改变。未来战争将呈现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

第三是指挥流程缩短。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大规模并行算法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在军事上,情报、决策与作战一体化将取得快速进展。作战部门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并能通过融合情报的前后端,缩短指挥流程,使数据流程与作战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联合作战的侦打一体体系,从而实现体系化的从传感器到射手的重大突破。

最后是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的改变。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大数据技术将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一定的能动性,将带来决策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指挥员做出决策越来越取决于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而非经验和直觉的主导。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就可以通过数据挖掘,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诸如敌方指挥员的思维规律、预测对手的作战行动、战场态势的发展变化等复杂问题。

看数据怎么说,在大数据战争中,数据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基于数据做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可以说,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战场上赢得军事竞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国防科技大学王握文《看数据怎么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思维”在文中是指养成对数据敏感和分析的习惯,并根据数据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或经验主义。
B.“万物皆数”在文中是指世界万物是由数据组成,数据无处不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C.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之一是通过大数据推测未知事件,是用今天演绎未来的过程,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非相互关系。
D.在大数据战争中,基于数据作出的决策将会是未来战场上的制胜关键,换言之,谁占领了大数据的制高点,谁就能取得军事竞争的胜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有关军事领域“大数据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战”的一大特点是在几乎不打破现有军队体制编制的前提下,通过数据的融合实现军种间的联合。
B.依靠数据挖掘,作战部门就可以组建无人机编队对实时捕获的重要目标进行“发现即摧毁”式的精确打击,缩短指挥流程。
C.“大数据战”使作战主体和决策方式都发生变化,自主式作战平台将成为未来作战行动的主体,无人作战平台也将赋予一定的能动性。
D.“大数据战”中,指挥员做出决策将越来越少依赖经验和直觉,更多地将取决于足够庞大而真实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本文写作特色的一项是(     
A.本文具有科学性,比如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数据思维”“数据科学”等。
B.本文具有严谨性,比如“几乎”“将成为可能”等词语的使用精当准确。
C.本文具有通俗性,比如将数据形象地比作冰山一角、望远镜、显微镜等。
D.本文具有文学性,比如引用历史事件、专家言论,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文化底蕴。
4.本文的开头详细地叙写了“马陵之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科研领域需要怎样的数据思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 科普-社会科学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2013年9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之前的400多年里,中文世界地图都是以横版的姿态一统天下。新的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以崭新的视角将世界地理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竖版世界地图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用分层设色的方法显示出世界地势各高程带的范围和形态,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总共有4张,分别为东、西、南、北半球4个版本。新版世界地图的设想提出于2000年9月,最初的设计不是在纸上、计算机上,而是在地球仪上,在郝博士的办公室,当时设计用的地球仪以其特殊的意义被珍藏。

1.什么颠覆了横向地图思维模式?(     
A.平板世界地势图B.斜板世界地势图
C.横版世界地势图D.竖版世界地势图
2.横向世界地图有什么缺陷?(     
A.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B.不适合表达东西半球
C.不适合表达西北半球D.不适合表达东南半球
3.新版世界地图从设想提出到正式出版历时多久?(     
A.11年B.12年C.13年D.14年
4.最初的设计是在哪里?(     
A.纸上B.计算机上
C.地球仪上D.地动仪上
2020-10-12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
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的文本辨识力也很敏锐,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二者的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音”与创作者在生活中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为“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他们不关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更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金庸的“粉丝”对金庸的作品具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金庸”之名仿作的小说全部被淘汰。
D.知音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却很难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可见他们的生产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2020-07-01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不同的材质价位差别甚大,直接影响家具的价值。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而传统认识中的紫檀只有一种,为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特产,学名“檀香紫檀”,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小件家具的短材一般6.5到7.8万元一吨,做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在紫檀属植物中,除檀香紫檀外,其余树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其价格要低得多,只要几千元一立方。所以,确定材质,在评定家具价值时至关重要。

二、                        

这在明式家具中反映得最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圈椅。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呈“S”形,它是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椅背后边柱上端微向后弯,搭脑正中亦向后弯,使后背形成100度至105度的背倾角。坐面多用弹性很强的藤席,人坐在上面,藤席受压下垂,与坐面前沿形成3度到5度的坐倾角,这个角度,按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为人体休息最佳角度。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明代已经把家具的造型和人体各部的关系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                        

无论何种器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当然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款识有年号款、购置款和纪念款等。有的器物虽无款识,但有史料或其它记载可证实其制作年代以及流传过程,也属于有准确纪年之物。这些有明确纪年的家具对我们研究各时期家具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

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总之,在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时,要在同类作品中反复比较衡量,确定它在同类物品中的地位,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取材于胡德生《谈谈古典家具价值》)

材料二: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如下:

一、运用汉语谐音

利用汉语的谐音表达某种吉祥寓意,在吉祥图案的运用中十分普遍。例如“鱼”谐音“余”,“梅”谐音“眉”,“瓶”谐音“平”等。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等各种吉祥图案了。在有些图案中,将不同词汇中的同一个字转义成新的富有吉祥寓意的短语,然后再用相应的纹饰组合成吉祥图案。比如用百合花来组成图案,构成“百年好合”,寓意幸福开心一百年。

二、借用生物生态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寓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来寓意夫妻恩爱;葫芦因其多子,故在民间被用来象征多子多孙之意等。

三、利用有代表性事物的象征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的直接应用,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表示对富贵的追求;再如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装饰在家具上,寓意志趣高尚、品行优雅等。

四、直接应用吉祥文字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相应相生,颇具意味。

家具上很多吉祥图案综合运用了以上多种构成手法,含意更丰富,作品也更加成熟。

(取材于吕九芳、徐永吉的《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

材料三:

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硬木家具用材讲究,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作大面积装饰,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而且明清家具表面上也很少使用油漆,仅擦透明的树脂或蜂蜡,追求其本身质感,达到“硬、滑、素、净”的艺术效果。

另外,明清家具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体现出一种少而精、以少胜多的简约美,虽然装饰性的附件少,却各自有着赏心悦目的内涵和形象。现在按这种简约思想设计的家具,都摒弃了豪华雍容的感觉,却更富于时代感;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简朴自然”的原则,针对现代人而设计, 更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体体现就是用最少的材料生产最多的产品,减少浪费,减少污染,达到最完备的功能。

明清家具所蕴含的文化感让设计者们分外关注。这种淳厚的文化气息在其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尤其是园林建筑有关。当时园林建筑是文人雅士的文化社交场所,因此文人雅士往往会按照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这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了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

总之,古典家具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仅在“绿色设计”方面给现代家具很多启示,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种审美倾向。我们不应一味地去仿制,必须加以继承和创新,取其精华,把古典的、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加以结合,充分考虑现代人追求生活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让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取材于郑娟《浅谈中国古典家具及其特色在现代家具中的传承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圈椅的设计中,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背倾角呈100度到105度、坐倾角呈3度到5度等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人体工程学的科学理念。
B.无论何种器物,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尤其是有明确纪年的家具,研究参考价值更高。
C.吉祥图案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体现。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D.对于古典家具,我们不应一味仿制,必须加以继承和创新,充分考虑现代人需求,把古典家具中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明清家具在“绿色设计”方面对现代家具的启示的一项是
A.注重发挥木材本身具有的色调和纹理特长。
B.用材讲究,一般都使用高级的名贵木材。
C.不滥加装饰,追求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
D.繁简相宜,简朴自然,追求以少胜多的简约美。
3.阅读小说《红楼梦》中的三段描写,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
②(怡红院)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
③(秋爽斋)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根据上面《红楼梦》的选文,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府家具多使用名贵木材,充分表现其生活的奢华、富有。
B.荣禧堂作为正堂屋,其家具陈设要更加高贵、气派、威严。
C.怡红院中四壁布满各种吉祥图案,是为了追求喜庆的气氛。
D.秋爽斋的布置典雅、大气,表现出主人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5.明清家具的“文化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2020-04-06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