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 题号:219820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选自刘基《卖柑者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所A市于B人者C将D以实E笾豆F奉G祭祀H供宾I客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也称句逗,古书没有标点,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B.庙堂,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一样,都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
C.御,文中指抵御,其意与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御”词义相同。
D.是,文中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与“是日观道中石刻”中的“是”字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卖果者擅长储藏柑橘,他的柑橘历经寒暑也不溃烂,外表依然光彩鲜明,因此即使售卖价格是旁人的十倍,人们也争相购买。
B.卖果者的柑橘名不副实,剖开柑橘,像有股烟直扑口鼻,里面已经破败得像干棉絮一样,除了“我”,其他人根本没发现这个骗局。
C.卖柑者认为那些佩虎符、坐皋比的达官显贵,看起来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但他们并不具备孙武、吴起的谋略。
D.面对卖柑者指责“我”看不到社会现象的控诉,“我”无言以对,仔细思索后觉得他是像东方朔一样诙谐的人,借柑橘来表达愤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5.韩愈和刘基分别批驳当时社会何种弊病?
【知识点】 韩愈(768-824)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择师而教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其皆出于此乎
A.则齐国其庶几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孰能讥之乎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乃”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D.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4.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5.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的用意是(     
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
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23-02-05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

(乙)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畸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化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爹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娶娩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袁枚《祭妹文》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B.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D.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即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如“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与此相同。
B.“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用专用名词来表示,如天子死称“崩” ,诸侯死称“薨” ,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C.“乾隆”,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建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
D.“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B.《祭妹文》中袁枚记录了兄妹俩相处的生活琐事,通过一件件小事来寄托自己的哀思痛悼。如“同捉蟋蟀、相伴温书、掎裳悲恸"等,表现出兄妹间亲密的关系。
C.《祭十二郎文》是长为少祭,韩愈把议论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来抒写他的无限哀痛。
D.与妹妹的诸多往事堆积在袁枚的心中,如影随形,却又抓而不得。他很是后悔没有把儿时的诸多情状详细地记录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2)当时虽畸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2020-04-23更新 | 1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唐】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遂B.虽C.者D.所
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3.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
4.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
2021-12-21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