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韩非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219934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卿【注】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也。《诗》云:无由言,无曰苟矣。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逄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长养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注】孙卿:即荀子,名况。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宋人有请A为燕王B以棘刺之端C为母猴者D必三月E斋F然后能观之G燕王因以三乘H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指改变、更换,和《过秦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同。
B.白而分,文中指清楚而分明,其中的“白”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白”意思不同。
C.秋毫,比喻细微之物,与《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中的“秋毫”意思相同。
D.十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历代标准不一。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况认为言谈游说时应该有恭敬庄重、端正诚实、坚定不移的态度,运用比喻引证、分辨对比等相应的技巧,还应有适合的语气。
B.在鬼谷子看来,游说行不通有听者的原因也有说者的原因,听者是否喜欢认同和说者辩论道理是否清楚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C.右御冶工认为燕王不能进行超过十天都不宴饮作乐的斋戒,所以以此为依据判断宋人与燕王的三月观猕猴之约不能实现。
D.材料二在讲射箭时强调了有固定目标的重要性,同样是射中细小的东西,是否设箭靶产生了灵巧和笨拙两种相差甚巨的结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2)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而誉其行。
5.材料二与射箭相关的“谈说”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谈说之术”?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

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孰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言》

材料二: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窃驾君车者A罪刖B弥子瑕C母病D人间E往夜告弥子F弥子矫驾G君车H以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是古代烹饪用具,与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字意思相同。
B.因,指于是、就,与《屈原列传》中“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因”字意思相同。
C.狎,文中指驯养,与《黔之驴》中“稍近,益狎”的“狎”字意思不同。
D.婴,指触犯,与《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用伊尹以庖厨身份游说商汤的故事,说明游说贤君的艰难。
B.韩非认为,进言之所以困难,不是智慧不够,不是辩论技巧不好,而是难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C.韩非用“智子疑邻”告诫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怎样处理所了解的真相。
D.韩非认为,君主像龙一样有逆鳞,进说者如能不触碰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孰察之也。
(2)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对照两则材料,简析韩非说理的方式有何异同?
2023-11-04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诈之而已矣。”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问之,曰:“我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此非所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拔拂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舅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则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厌忠信”者: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舅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舅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辞A雍B季C以D舅E犯F之G谋H与I楚J人K战L以M败N之O归P而Q行R爵S先T雍U季V而W后X舅Y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文中的意思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的意思不同。
B.或,在文中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的“或”的意思相同。
C.因,在文中的意思与《过秦论》中的“因利乘便”中的“因”的意思相同。
D.所以,在文中的用法和《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所以”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濮之战中应该先赏谁的问题上,群臣的意见和晋文公的意见不一致,而孔子却认为文公的做法非常对。
B.晋文公之所以赞赏雍季之言,是因为雍季不局限于当下,目光长远,他的话对晋国未来的发展更有价值。
C.孔子和晋文公都认为欺诈手段只是“一时之权”,而韩非子则认为使用它才能获取“万世之利”。
D.韩非子认为晋文公的做法说明他既不懂什么是“一时之权”,又不懂什么是“万世之利”,而且也没有理解舅犯的话的真正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2)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则明主弗受也。
5.和雍季之对相比,舅犯之言高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3-11更新 | 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王伐吴,吴使沮卫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荆伐陈,吴救之,军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 ①荆王:楚王。②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可A此小B之C所以事大也D而今E也F大以来G卒H必随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含义相同。
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含义不相同。
C.“因起师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含义相同。
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沮卫前往楚军犒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仇由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
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
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
(2)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
5.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1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