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8 题号:220224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B.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
C.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
D.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5.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从上皇入蜀。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上之,敕璘觐于蜀,璘不从。江陵长史李岘辞疾赴行在,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以适为之;置淮南西道节度使,领汝南等五郡,以来瑱为之,使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图璘。甲辰,永王璘擅引舟师东巡,然未露割据之谋。吴郡太守李希言平牒璘,诘其擅引兵东下之意。璘怒,分兵遣其将浑惟明袭希言于吴郡,季广琛袭李成式于广陵。璘进至当涂,李希言遣其将元景曜及丹徒太守阎敬之将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将李承庆拒之。璘击斩敬之以殉,景曜、承庆皆降于璘,江、淮大震。高适与来瑱、韦陟会于安陆,结盟誓众以讨之。至德二年,二月,戊戌,永王璘败死,其党薛镠等皆伏诛。时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璘,铣兵数千,军于扬子;成式使判官裴茂将兵三千,军于瓜步,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璘与其子玚登城望之,始有惧色。季广琛召诸将谓曰:“吾属从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谋已隳,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诸将皆然之。璘忧惧,不知所出。其夕,江北之军多列炬火,光照水中,一皆为两,璘军又以火应之。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侃等逆战,射玚中肩,璘兵遂溃。璘与仙琦收余众,南奔鄱阳,收库物甲兵,欲南奔岭表,江西采访使皇甫侁遣兵追讨,擒之,潜杀之于传舍。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B.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C.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D.璘以为官军已济江/遽挈家属与麾下潜遁/及明/不见济者/乃复入城收兵/具舟楫而去/成式将赵侃等济江至新丰璘使/玚及其将高仙琦将兵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闻之”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含义不同。
B.“敕璘归觐于蜀”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含义不同。
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D.节度使,唐朝仅设于边境地区,主要统管所辖地区军政大权的官职名称。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王李璘幼年由肃宗抚养,而上皇不听高适劝说,坚持命令自己的儿子分别统管各道节度使,这为李璘造反埋下祸根。
B.李璘拥兵自重。他镇守江陵,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强大的军队,还有薛镠等谋士辅佐其子,于是拒绝前往蜀中觐见。
C.肃宗行事缜密,预料到李璘要谋反,召来高适商量对策,在高适分析江东的形势,肯定李璘必败后提前做好部署。
D.李璘不更人事,胆小无谋,易受人教唆,并非领兵打仗的将才,谋反失败是必然;手下大将临阵叛变,加速了他的失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2)吾属从王至此,天命未集,人谋已隳,不如及兵锋未交,早图去就。
5.请简要概述李璘兵败的过程。
2022-10-15更新 | 1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贾复南击召陵、新息,平之。后部将杀人于颍川,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为其所陷,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曰: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结友而去。

马援往观公孙述。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述意欲授援以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援奉书雒阳。援初到,良久,中黄门引入。帝在宣德殿南庑下,但,坐,迎笑。谓援曰:卿遨游二帝间,使人大惭。顿首辞谢,曰:臣与公孙述同县,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进臣。臣今远来,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简易若是!帝复笑曰:卿非刺客,顾说客耳。援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帝在鲁,闻耿弇为张步所攻,自往救之。未至,陈俊谓弇曰: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弇曰: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乃出兵大战。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收得辎重二千馀。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B.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C.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D.自旦及昏/复大破之/弇知步困将退/豫置左右翼为伏以待之/人定时/步果引去/伏兵起纵击/追至巨昧水上/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黄门,这里指宦者、太监。因东汉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为宦者充任,故称。
B.帻,古代的一种头巾,古时男子用于包裹鬓发、遮掩发髻,常在冠下或单用。
C.顿首,《周礼》所载九拜之一,引头至地,稍顿而起,用于文中表示轻视而随意。
D.辎重,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和生活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得罪了贾复,贾复记恨他,寇恂把蔺相如以国家为重的事迹作为范例,主动回避,光武帝为二人调解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
B.马援前去拜见同乡好友公孙述,公孙述没有吐哺相迎,而是像木偶一样,马援因此认为公孙述不能让天下士人向他叩头。
C.光武帝看出马援不是刺客,而只是个说客,笑脸相迎,平易地接见了马援,相比公孙述,马援认为光武帝才真正具有天子风度。
D.光武帝听说耿弇被张步攻击的消息,亲自前去援救,耿弇认为臣子应当杀牛备酒等待百官,而不是把盗贼匪徒送给君王,于是出兵大战。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盛陈卫于陛以延援入,又会百官于宗庙,礼飨甚盛。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根据文本,光武帝深得人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5-25更新 | 7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峤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台兵御之,屡败。二月,庚戌,峻至蒋陵覆舟山。陶回谓庾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阳南道步来;宜伏兵邀之,可一战擒也。”亮不从。峻果自小丹阳来,迷失道,夜行,无复部分。亮闻,乃悔之。

诏以卞壶都督大桁东诸军事,帅郭默、赵胤等军及峻战于西陵。壶等大败,死伤以千数。丙辰,峻攻青溪栅,卞壶帅诸军拒击,不能禁。峻因风纵火,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壶背痈新愈,创犹未合,力疾帅左右苦战而死;二子眕、盱随父后,亦赴敌而死。其母抚尸哭曰:“父为忠臣,子为孝子,夫何恨乎!”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苟崧、尚书张阆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灵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灵下。灵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峻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庚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都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峤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B.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峤入教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C.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峤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D.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峤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辰,古人以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用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文中指干支纪年。
B.“台兵、台省、台城”三个词语,在本文中分别指朝廷军队、中央政府机构、都城建康。
C.宗庙,文中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D.寇仇,即“寇雠”,指仇敌,敌人。如《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苏峻叛军的攻势,朝廷军队屡次抵抗均失败,陶回建议在小丹阳伏击叛军被庾亮拒绝。
B.朝局危险卞壶慨然请缨,率郭默、赵胤等人先后与苏峻在西陵、青溪栅决战,而最终战败。
C.苏峻乱兵攻入朝堂,司徒王导等人护卫皇帝,面对士卒,褚严词斥责,苏峻乱兵不敢上殿。
D.太后下诏任命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务,而他以未有功先拜官不合适为由拒绝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2)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5.板荡识忠臣,面对朝廷危局,文中文武将士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请简要概述。
2022-01-28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