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韩非子(前280-前233)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5 题号:2203157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5.《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盾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失人不比矣。长行徇上,数百不一矣;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众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材料二: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注】①献公:即晋献公。②诬:谎言。③失人不比矣;人们都不敢败逃了。④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简子乃去A盾B橹C立矢D石E之所及F鼓之而士G乘之H战大胜。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B.耻,意为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C.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在”结构相同。
D.“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中的“而”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
B.晋献公和晋惠公善于用人,使国家领土增加;晋文公也善于用人,因而夺取邺地,打败楚军,得到霸主之名。
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
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烛过之一言也。
(2)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
5.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于“刑”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2023-10-02更新 | 13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蠹》(节选)

韩非子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②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为民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注】:①作:出现。②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叶。③监门:看门的人,指看门的奴仆。④臿:锹,掘土的工具。⑤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⑥戾:暴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桀A纣暴乱B而汤C武征伐D今有构木钻燧E于夏后氏之世者F必为鲧G禹笑矣
2.以下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号曰有巢氏                    王天下也
B.必汤、武笑矣                 论薄厚之政
C.构木为巢避群害             身执耒臿为民先
D.腥臊恶臭伤害腹胃          称俗行也
3.以下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因此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效法固定不变的老规矩。
B.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虽然看门奴仆服侍供养着,也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了。
C.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多和少实际上是不同的。
D.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不做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做官的权势重。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观点。
2023-09-14更新 | 5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主。厉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文王即位,和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尽而继之以血。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明法令,遂公家之劳,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已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B.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C.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D.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泣尽而继之以血”与“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两句中的“泣”含义不同。
B.“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中的“乃”是“竟然”的意思,与“和乃抱其璞”中的“乃”含义相同。
C.什伍,文中指古代户籍的基层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连相保。
D.“已当矣”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得玉璞,在先后献给厉王和武王时,不仅被否定,还失去左、右足。韩非子借“和氏璧”的故事告诉世人:法术要被帝王及其臣下接受是很难的。
B.韩非子认识到,法术之所以不被帝王采纳、接受,除了有来自群臣士民等的阻力外,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国君对于法术,不一定像和氏璧那么急需。
C.吴起教楚悼王改革楚国旧习俗,建议减少或者砍掉官员的俸禄、减少不重要的官职用以供养精锐干练的武士等。执行了一周年后,楚悼王就去世了。
D.韩非子认为,楚国不用吴起,国内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国家富强起来。这证明他们的法术应该是适合当时用来治国的。但两人最终都遭极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
(2)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已之法术哉?
2022-12-18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