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湖北 高三 期末 2024-03-10 15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

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他还在《人间词话》中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

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但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来衡量了。

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他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离骚》中确有“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而张惠言从字面相近而产生了寄托的联想。其实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且不拘执地指为作者的用心。即如他在讲了上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后,就又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王国维非常开明的地方。

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

(选自《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解释。
C.词作者可有“比兴”的作法,作品常见“比兴”的特质,而读者读词说词,也可以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D.“比”是与“兴”反向的思维,相对“兴”而言比较理性,作者心中先有情意,然后寻找物象传达此情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文章列举王国维“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例子,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
C.王国维解读古人词句,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而且他能开明地认为,原作者未必有此寓意。
D.王国维和张惠言对诗词的不同解读方法,代表了两种读者的感发联想,对应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3-10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捞鱼

金光

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泄洪的场面十分壮观,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

大坝泄洪冲走了泥沙,也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不由己地被巨大的引力吸进泄流孔,再通过水流冲向空中,继而重新落入河道。大半的鱼不是被冲击力击昏就是被泥沙呛昏,落到河道后就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

于是每当大坝泄洪的时候,人们会形成一支捞鱼大军,拿着自制的鱼捞子,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到大坝下游捞鱼。他们赤膊上阵,站在河岸上用捞子不住地在滚滚河水中探捞。运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捞几百斤大鱼,拿到集市出售。然而,捞鱼是危险的。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捞鱼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沉没在滔滔黄水之中。每年泄洪期,总会有人葬身黄河。

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但别人不算这笔账,依然兴致勃勃地扛着捞子去捞鱼,依然有因追鱼而被河水吞没的悲剧发生。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但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被水冲走了。

今年的大坝泄洪还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周对外通知,政府再三强调不准人们私自到下游捞鱼,还安排了社区干部到几个主要路口值班,阻挡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泄洪的第一天似乎就放蜂了,许多人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灯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起了“游击”。想起去年教人的情景,这天一大早,余振东就站在他家田边不住地劝说,可没人听他的话。他只好摇摇头,无奈地钻进油葵田里除杂草。

这时,他听见有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走慢点儿。”余振东心里一紧,透过面前的葵花,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也许是没有走过鹅卵石的河滩,一颠一颠儿地歪着身子。

他赶紧出了地,对大人说:“大哥,捞鱼太危险了,你咋把孩子也带到这儿?”

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

“咋会没事呢,你们真不知道害怕。”

“我们不下水,就在岸上捞。”

“那万一有个闪失呢,你们还是回去吧。”

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子继续往河边走去。

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

一条鲤鱼翻着白色的肚皮向河边漂来,孩子看见了,喊大人快捞,大人把鱼捞子一甩,罩住了。孩子高兴地接了鱼,放进了编织袋里。

余振东望着远处滚滚的河水,又看着全神贯注捞鱼的一对父子,心想: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

河边,有喊声,有笑声,还有浪漫的歌声。有捞满了一袋鱼离开的,也有拿着空袋子刚来的,谁也不在意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高声喊道:“快看,一条大的!”

河道里,一条足有五六十斤重的大鲤鱼横着身子从上游漂了过来,岸边的人都举起捞子,等到大鱼漂到跟前狠劲甩去。但大鲤鱼忽然一翻身,又沉到水里,继续往下漂,人们甩下去的捞子都落了空。

那位父亲有点儿不甘心,举着捞子沿河边追去,儿子也跟着往前跑。不料,大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进了河里,他虽猛力挣扎,可水里的石头太光滑,不但没有爬到岸上,反而往深水里漂去。

“爸爸,爸爸——”儿子撕心裂肺地叫着,不顾一切地在河边追。

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

那人浑身泥巴,先是瘫睡在那儿,不一会儿吐了几口黄水,抬身坐起,抱着大哭的儿子一言不发。良久,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河岸。

起初,余振东也瘫坐在那儿,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

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的描写,为后文写父子捞鱼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多次写到“竹竿”,既写了余振东拆竹竿,又写了他用竹竿救人,这一物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C.“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一句体现了被救者对余振东的感激之情。
D.“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洪的第一天许多人半夜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游击”,这一场景表现出人们对黄河捞鱼的热情之高。
B.河边人们的喧闹和余振东独自坐在石头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人们的冷漠和余振东的崇高。
C.小说语言简约洗练,对话用日常口语和地方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并且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
D.小说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展现了余振东内心想法的转变,全方位讲述了他救人的故事。
8.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一、二段对黄河泄洪场面描写的作用。
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振东这一人物形象。
2024-03-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
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
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
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
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
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14.《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南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是说作者乘着画船看到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表现出作者急于到达塔前的心情。
B.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春水涨满,芳草萎绿,鹅儿活泼泼地游动,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C.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谷雨才耕遍”句中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
D.本词是一首田园词,体现了田地间春意盎然的一幕,笔调清新愉悦,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阅读词的下片,请你跟随词人走进江南农村,谈谈你看到了哪些农事场景,体会到了农民怎样的心情。
2024-03-10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因为怀有让国家富强的使命,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而某不量敌之众寡,_____________”,向司马光表达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因为怀有对国家的热爱,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向治理国家者表达不要被积久形成的威势所胁制的愿望。
(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着鲜明的深秋季节边塞特点,描绘了战败的凄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
2024-03-10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我国云南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①这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和标准(V),体现了在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管理特色, A 。 该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②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③能在全球众多著名茶园中脱颖而出,景迈山古茶林自有其特别之处。 B ,景迈山在清代曾是云南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④山上生长着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堪称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森林、古茶林和古村寨是构成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

长期以来,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森林防护带又将村落和古茶林守护起来,最终创造出茶在森林中、 C 、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人类遗产。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24-03-1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         ,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诗(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诗(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      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      在这一句了。”

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      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

(《红楼梦》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20.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捶胸   颓唐   用功   凄凉B.跺足   颓唐   用功   悲凉
C.捶胸   颓丧   用工   凄凉D.跺足   颓丧   用工   悲凉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2.文段中画横线的诗句,原文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冷月葬诗魂”,另一个是“冷月葬花魂”,请结合文段或《红楼梦》全书内容,指出哪个版本更好,并简要说明理由。
2024-03-10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损人利己,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利益,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伤害别人,也就是伤害自己,只有相互尊重与善待,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成就。”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3-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孟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山水田园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为人处世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个人 他人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