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吕氏春秋》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220841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则尊于富贵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虽名为诸侯,实有万乘,不足以挺其心矣。诚辱则无为乐生。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忠臣亦然。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国有士若此,则可谓有人矣。若此人者固难得,其患虽得之有不智。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禄者,鹤也;所贵富者,宫人也。君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弘演至,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为无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复立卫于楚丘。弘演可谓忠矣,杀身出生以徇其君。非徒徇其君也,又令卫之宗庙复立,祭祀不绝,可谓有功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有删改)

材料二:

乌震,冀州信都人也。少事赵王王镕为军卒,稍以功裨校,隶符习军。习从庄宗于河上,而镕为张文礼所弑,震习讨文礼,而家在赵,文礼执震母妻及子十余人以招震,震不顾。身先士卒。晋军攻破镇州,震以功拜刺史。震为人纯质,少好学,通《左氏春秋》,喜作诗。及为刺史,以廉平为政有声。明宗闻其名,擢拜河北道副招讨使,领宁国军节度使,代房知温成于卢台军。

呜呼!忠孝以义则两得吾既已言之矣若乌震者可谓忠乎?甚矣,震之不思也。夫食人之禄而任人之事,事有任,专其责,而其国之利害,由己之为不为,为之虽利于国,而有害于其亲者,犹将辞其禄而去之。矧其事众人所皆可为,而任不专己,又其为与不为,国之利害不系焉者,如是而不顾其亲,虽不以为利,犹曰不孝,况因而利之乎!夫能事其亲以孝,然后能事其君以忠,若乌震者,可谓大不孝矣,尚何有于忠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注】襮(bó):表,外衣。翟人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出使归来,剖腹,把懿公的肝置入自己的腹中,犹如给肝穿上外衣,故自称为“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忠孝A以义B则两得C吾既已D言之矣E若F乌震者G可谓H忠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兵车万辆,与《过秦论》中“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
B.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代称国家政权。本文指前者。
C.迁,指晋升,与《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中的“迁”词义相同。
D.从,指跟从,与《鸿门宴》“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人珍视名节,把它看得比富贵还尊贵,私利就不足以使士人的心情快乐了。
B.翟人攻卫,卫国百姓认为国君把官位俸禄给予鹤、把富贵赐予宫人,拒绝迎战。
C.乌震不为敌军所屈,身先士卒,率军队攻破镇州,因军功升为河北道副招讨使。
D.乌震为人单纯质朴,少时好学,精通“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喜欢创作诗歌。
4.上述材料对“忠臣”的看法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释】①禨():事神求福的习俗。②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tuán shǔ):捏成的饭团。④儿子:指小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
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
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亦去之”的“去”含义相同。
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
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
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他们“所宝者异也”。
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5.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023-03-27更新 | 23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B.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C.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D.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做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要于时也”与“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要”含义不同。
B.“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与“故亏父而自利”(《兼爱》)两句中的“亏”含义不相同。
C.“世易时移”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含义不相同。
D.“因时变法者”与“因河为池”(《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增益或删减,后世国君所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本的先王之法。不过,先王之法即使保留完整,也是不可效法的。
B.先王之法适应先王所处的时代而立,后世国君所处的时代已与先王之时不同,所以后世国君应该舍弃先王之成法,而取法先王制定法令的原则。
C.治理国家必须制定法令,而制定法令又必须因时而变。天下七十一位圣明的国君都认为先王之法有许多弊端,因而制定了适应各自时势的法令。
D.治国要明察当今时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令。如果不知察今,死守先王之法,那就如同病变而药不变的庸医给人治病那样,会导致严重后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5.文章最后一段用楚人契舟求剑的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3-06-21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 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樽木之地,……黑齿之国;南至交址、……裸民之处,不死之乡; 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三面之乡; 北至人正之国,……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功绩铭乎金石,着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 “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 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 “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二求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贤主之于 A 贤者也 B 物莫之妨 C 戚爱习 D 故 E 不以害之 F 故 G 贤者聚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所说的求人,就是指天子先王国君等为了国运长久、建功立业礼贤下士四处寻求天下贤能之人。
B.虞国吴国两国的国君,分别都采用了宫之奇、伍子胥的建言,所以这两个国家都能长久称雄于天下。
C.作者认为,要想能求到贤才,就要放下尊严、不怕偏远和劳苦,哪怕是极为低贱的贤者也要渴求到。
D.天子礼下贤士,屈尊枉顾,也不一定能成功。当年尧求许由,就碰了钉子。但这并不影响尧的功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2)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4.尧是如何使自己极为卑下地礼遇舜的?请分条按点简述。
2024-02-18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