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221037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公布,95个项目入选。这一动作引发关注,冷门绝学这一表述更是让人不由联想到武侠小说里的秘籍绝技

其实从2018年起,我国就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020年又增设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旨在抢救、整理、发掘和强化那些濒临消亡、研究薄弱,但具有文化传承价值与重要学术意义的特色学科。套用生物界的说法,冷门绝学相当于珍稀濒危物种。从学科领域看,冷门绝学涵盖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等。

比如甲骨学,主要研究我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作为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可据以追索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4000余个,比较好认的字陆续被认出,但也只有1500个左右。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然而这份悬赏令,却鲜有人揭榜成功,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有学者指出,冷门绝学之所以冷门,并不在于其学术生命力的枯竭,而是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可以说,冷门绝学绝非无关紧要的一笔,而是重要伏笔

冷门绝学也是济世之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保护冷门绝学就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比如,拯救了无数人的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等古籍中获得的灵感,而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是典型的冷门绝学,中医古籍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研究者们在旧纸堆里苦苦寻觅,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打破学术壁垒。

冷门绝学承载基因密码。有人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还有人说,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它会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并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抽出生命的新绿。比如,唐宋古文运动,倡导先秦散文文风,提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一扫绮靡晦涩之风。

冷门绝学既是我们现在了解过去的媒介,也是世界了解我们的信使,能为我们埋下文化的种子。通过甲骨文,我们得以跨越三千多年,读懂商王武丁写给已故妻子妇好的情书;通过被誉为墙上博物馆的敦煌壁画,我们得以一窥被称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的古代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开放包容。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对过去与现在有一番独到理解,过去的事,看来像没有什么关痛痒,但是现在的情形,都是从过去渐渐变来。传统之用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懂得向前人学习智慧。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现在与未来的负责。

目前,研究和保护冷门绝学,已经走出两条可行之路。一是通过复原历史、追溯源头知所从来,回答何以中国的问题;二是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助力当代发展,回答知所将往的宏大时代命题。如何让冷门绝学走出的境况,进而绝处逢生、延绵生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

甘于比慢,做长期主义者。对冷门绝学传承者来说,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是付出与回报不一定对等。在这个节奏要快、出名趁早的时代,绝学传承者应相信静水流深,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与此同时,时代也应该更多关注和回馈冷门绝学的研究者,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他们静下心来扎实搞研究。

敏于关怀,让无用大用。近年来,一些大学因市场需求和就业状况,撤销了一些进口不旺”“销路不畅的专业,导致一些冷门学科随之萎缩。加之,论文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等,是学术界的硬通货,常常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资源配置挂钩。对于冷门绝学这样的长期科研来说,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得量体裁衣,摒弃快见成效、多出成果的导向,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加强的保护与培养,加大的保障和支持。

善于上新,推动冷门绝学在当下。前段时间,一位全网最冷门专业的95后博主,因在线上平台教甲骨文而爆火出圈,让看似远离生活的冷门变成了大家爱看的热门。这启示我们,将原本深奥的专业知识轻量化,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意思,以符合传播规律、大众口味是必要的。活起来”“火起来,冷门绝学能更好传下来

现如今,不少冷门绝学已经重回大众视线,但距离冷门不冷、绝学不绝仍有差距,尚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摘编自之江轩《不让冷门绝学成绝响》)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破译甲骨文“悬赏公告”鲜有人揭榜成功,说明冷门绝学研究不能靠投入。
B.在现实有需要时往往拿不出、用不上,导致冷门学科的学术生命力不强。
C.冷门绝学要“传下去”,必须先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活起来”“火起来”。
D.延续冷门绝学研究不能只依靠情怀,还要为研究者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在石窟保护、艺术研究、文献利用等方面成绩斐然,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
B.季羡林精通古老的梵文、吐火罗文,他借助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的考证,解决了胡适和陈垣的浮屠与佛先后之争的问题。
C.mRNA领域被称为“科学上的一潭死水”,新冠疫情爆发后,科学家基于mRNA技术研制出了首批疫苗来应对燃眉之急。
D.樊锦诗选择条件艰苦、地处偏僻的敦煌,“一生就做一件事”,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由冷门绝学联想到武林秘籍,既借此引出对冷门绝学的介绍,又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论述了冷门绝学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发展三方面的问题,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C.文章举唐宋古文运动为例,证明冷门绝学可以帮助我们汲取历史智慧,守正创新,并助力当下发展。
D.文章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如“珍稀濒危物种”“硬通货”“上新”等,让专业性论述变得较易理解。
4.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5.有观点认为既然是冷门绝学,说明研究的人少,没有什么用处,失传了也没关系。你要怎么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根据材料列出主要观点。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区”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那么“未来社区”到底是什么呢?通俗地讲,“未来社区”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关系、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服务和治理等众多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未来社区”将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嵌入到社区生活的点滴之中,形成一个个城市功能新兴单元,通过科技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未来社区”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产业创新工程。

从全球范围来看,“未来社区”已成为国际热点,关于“未来社区”的探索和构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新加坡“邻里中心”计划可以说是“未来社区”最早的探索雏形。“邻里中心”摒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探索,如今已成为新加坡城市名片的新一角,为众多国家所借鉴。

“邻里中心”坚持以本区居民日常生活为中心的理念,基础设施的建造以满足人们“在住所附近生活、交流”的需要为前提,构建了一套强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在这一体系下,菜市场、超市是厨房的延伸;浴室、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影院、茶座、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

“邻里中心”的构建为“未来社区”提供了最初的构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大社区”的涵盖范围也逐渐得到了拓展,“未来社区”的理想状态也日渐清晰。越来越多更具包容性的场景融合到社区之中,建设更加智能、绿色、包容的社区成为“未来社区”的新时代内涵。欧洲BLOCK模式、新加坡COMPLEX模式、日本的共享住宅等也都包含着对于建设“未来社区”的构想。

在中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旧社区发展良莠不齐的情况,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出现。这些使得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如日中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国内也在积极探索让社区变成更加充满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的新道路。

现阶段,无论是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还是结合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来看,建设“未来社区”都是正在寻找的那条“新路”。“未来社区”是智慧城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未来社区”是破解“城市病”、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社区“老大难”问题的民心工程,也是培育优势产业、改善营商环境、拉动投资增长、促进治理转型、转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

相较于传统社区,“未来社区”能够给予居民更多的智慧化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社区既是城市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生活的缩影,所以“未来社区”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运维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城市建筑品位和先进性的关键途径。智慧城市以社区为基础进行规划建设,才能更好服务于广大的城市居民。

“未来社区”的治理要秉持着“互联、整合、协同、创新、智能”的理念,借助全面集成的信息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等的高效运行,让社区生活更安全、高效、便捷、绿色、和谐。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多元化的智慧场景体验是“未来社区”的重要职能。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一体化的操作平台APP、人工智能服务等等,这些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手段将让社区变得更宜居、更人性化。

此外,“未来社区”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维系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中不断耸立起的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大厦,使得大多数居住在其中的人们鲜少能够找到与邻里相处的机会。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未来社区”建设都将邻里关系视为重要环节,着力为社区居民打造智慧化的邻里交流空间,增加邻里之间的人文交流机会,让邻里之间情感沟通、共享资源、信息互惠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新技术大爆发、数字化转型火热的时代,“未来社区”建设在社区治理、科技赋能、绿色生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进行的探索是颇为超前的。因此,需要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推动“未来社区”人本化、生态化、融合化、智慧化,而这恰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构建好“未来社区”,将会是让城市更加智慧的重要一步。

(摘编于《中国建设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未来社区”是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以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
B.新加坡“邻里中心”计划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
C.建设“未来社区”是让社区更加充满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的唯一道路。
D.借助全面集成的信息技术,“未来社区”能够给予居民更多的智慧化生活体验。
2.根据本文内容,下列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民可利用社区打造的智慧化邻里交流空间,增加相互的人文交流机会,让邻里之间沟通情感、共享资源。
B.物业可通过数字化社区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各类物业管理信息,达成社区信息、物业信息零延迟全部传达。
C.社区可基于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物业、周边商家,为业主提供电商、交通、医疗等服务。
D.政府和开发商可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社区资源配置的集约、共享,促进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共享转型。
3.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未来社区建设与传统社区相比,最大的亮点和区别在于以“人”为核心,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请结合材料,给“未来社区”建设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2022-05-21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免于贫困的自由   张凤安

①王尔德说,对坏东西的唯一态度就是不用搭理。现在的问题是,当坏东西出现时,人们没有耐心辨别真伪。真想成为奢侈品,流言如病毒。

②正如特朗普的胜利,有人解读为这即是民主的胜利,也是自由的挫败。民主与自由曾经亲如孪生兄弟的关系由此产业了深深的裂痕,社交媒体让真相成为令人畏惧的事物,而谎言则更像艺术,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

③青年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无法表达,只能被表达。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吃瓜群众不再接受被代表、被表达的捉弄,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主张,就如潮水一样,来时气势磅礴,散时悄无声息。

④特朗普在竞选演讲时,信口开河的“谎言”晒在脸书(Facebook)上,美国的吃瓜群众都商量好似地为其错误辩解。当人们厌恶某种“正确”政治的时候,就给了谎言的艺术提供了土壤。

⑤过去一百多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严谨和专业的、以推动现代文明共同价值观和共识的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如法国大革命中王冠,被打落在地无人拾辍。社交媒体驱动的真相和谎言如雾又电,形成了舆论场的势能差

⑥最新的例子是深圳市民罗尔,因为4岁的女儿罗一笑不幸患白血病,很有可能举家因此陷入困顿。于是罗先生的一篇《站住,罗一笑》,几乎在一夜之间赢得同情并获得200多万元人民币的打赏。

⑦跌破眼镜的是,更多的细节随后被披露,如罗尔拥有三套房,如孩子每天的治疗费用并没有文章中写的那样多,再如有营销机构在幕后推动等。一时“吃瓜群众”群情激愤。

⑧不能不说这个时代的伟大。一位父亲因为写了一篇爱女患病的感情炽烈、细节动人的文章,轻易就赢得了大家的转发和积极的小额资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如洪荒之力,又如种子之力,摧枯拉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⑨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众善良、热怔,但也一厢情愿、尖酸刻薄,带着深深的偏见,以及与生俱来的傲慢。

⑩中产阶层的价值观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的中坚力量。一位父亲为爱女写文章筹集未来可能用到的巨额治疗费用,并最大限度地维持一个中产家庭的尊严,也是情有可原的。为什么“吃瓜群众”更爱看到的故事桥段是父亲砸窝卖铁、倾家荡产救助爱女,却不愿意接受一位有才情的父亲通过卖文获得人们微博的打赏,来缓解家庭危机呢?

⑪人们的同情心可敬可嘉,应该同情的是孩子的遭遇,因为无论多少钱都挽回不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如果同情心一定要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上,那就这样的同情心本身就是廉价、脆弱而卑微的。

⑫无论是支持“脱欧”的英国中产,支持特朗普的美国广大中西部的中产,还是像罗尔这样的中产,无论欧盟多么美好,全球化带来多少收益,“打赏”有多少,都无法让他们像二战后20年那样,处于加尔布雷斯说的“丰裕社会”,并拥有这个社会赋予的保障、繁荣、积极向上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剧烈变化、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公。科技让世界更加美好,但是时代变化太快,有的人赶上来了,有的人还没有回过神来。

⑬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其《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充满忧虑地表示:“在抵达目的地的航程中,中途被抛弃的旅客比最终抵达的要多。”正如拉丁美洲一百年的“哭泣”——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那样,现代科技在带来富有的同时,如何避免人们心中的贫困?

⑭最新的消息是,经过腾讯公司、深圳市民政局和罗尔等三方的协商,原来“打赏”给罗尔和小一笑的260多万元人民币原路退回。一场同情心和舆论的反转,让事情回到悲情的原点。没有人在此事件中获益,人们期待看到绿洲,却最终选择了荒漠。

⑮塔勒布在其名着《黑天鹅》一书中说,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最核心的一条是风险意识及其抗风险的能力。现代社会抗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保险。保险的基本原理就是大家筹钱,一旦谁家有难,就用保险金来救助,使得人们享有免于贫困和恐惧的自由。其实,大家对罗尔的“打赏”,不正是事后的一次保险行动吗?

⑯这就好比,比尔·盖茨的豪华汽车撞车了,他获得巨额保险赔偿,你不能因此指责说,盖茨你那么有钱,干吗还要花保民的钱?

⑰科技带来的富有,不应该让我们陷入内心的贫困。我们的社会,最缺乏的就是中产价值观:免于贫困和恐惧的自由。


【注释】吃瓜群众:网络用语,指围观不语的人群。
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标题“免于贫困的自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要让自由成为不辨真伪的表达。
B.只有消除贫困,才能拥有真自由。
C.非理性自由让人们内心陷入贫困。
D.没有公平与安全的社会没有自由。
2.简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第⑨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            
4.概括罗尔罗一笑事件“荒漠”收场的原因。
2017-06-02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