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王勃(650-675)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22303163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注]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肃肃]形容快速、匆忙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凉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一个“加”字写出风的善解人意。
B.颔联抓住“驱”“寻”“卷”“出”等动词,将风的流动拟人化,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
C.颈联写凉风来去没有踪迹,却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蕴藏情意。
D.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风又吹动松林,奏响了美妙的乐曲,给人以欢娱。
2.后人赞此诗“有情”,又称此诗“最有余味”。请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有情”和“余味”的理解。
【知识点】 王勃(650-675) 咏物言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滕王阁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上本首诗歌。
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句描写目前的情景,却让读者不禁联想到过去那歌起舞动、玉鸾和鸣的热闹繁盛的情景。
B.三、四句通过朝暮不同景色的描写,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C.五、六句写作角度由上文的时间转入空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D.本诗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但下半首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悠扬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使诗歌更富韵味。
2.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歌首联的下句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
2018-10-11更新 | 5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本诗通篇写景,颇见次序。首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末句写的是__________景。(每空各填两个字)
2.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送别诗,句句写景,处处含情,请作简要分析。
2019-05-18更新 | 8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适当采用了古诗的传统手法,使用叠词,给诗带来了音乐感,也增强了表现力;而本联工整的对仗,又给作品增添了节奏感。
B.本诗善于巧用双关,使诗句意蕴深远。如颔联咏叹道路的漫长、悲凉其实就有深层的含义。
C.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D.古典诗歌中,自我与所思或送别之人在情感上往往相通而呈现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该诗尾联中“俱是梦中人”、《涉江采芙蓉》中(思妇)“涉江采芙蓉”(游子)“还顾望故乡”都可以体现这种美。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题材同为送别,感情基调也相近。
2.简要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2018-02-15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