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0 题号:223058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

【注】茀:通“孛”,指彗星。

材料二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行A义回邪B无德C于国D穿E池沼F则欲G其深H以广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
B.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
C.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
D.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在泰山摆设酒宴款待了群臣,并在宴会上为自己即将舍弃国家死去而痛哭流泪,身边一些近臣也陪着他难过、流泪。
B.晏子认为人的生死、物的盛衰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如果前代的国君没有死亡,景公也不会拥有现在的国家。
C.晏子认为景公惧怕死亡十分怯懦,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
D.景公在自己的猎狗死后,让人给它置办棺材并准备祭奠它,但最后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及时停止了这种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5.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023-03-13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5.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2022-09-30更新 | 1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文公十二年秋,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敝器,不足辞也。”主人三辞。宾答曰:“寡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厚贿之。

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

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我师也。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

十二月戊午,秦军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

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

(取材于《左传·文公十二年》)


【注释】①西乞术:春秋时秦国大夫,奉命携重礼聘问鲁国。②宣子:即赵盾,谥号“宣”,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敝器,不足辞也                                      腆:丰厚
B.将以我师也                                                老:使…消耗殆尽
C.秦军晋上军                                                掩:掩护
D.两君之士皆未                                          慭:损伤,残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之”在文中所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                           (之,指代“二国”)
B.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                    (之,指代“羁马”)
C.薄诸河,必败                                          (之,指代“使者”)
D.死伤未收而弃                                        (之,指代“死伤的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若没有您这样的外交人才,难道能治理国家吗
B.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
范无恤为赵盾抵御外敌,在河曲使秦军跟随他汇合
C.裹粮坐甲,固敌是求
装着粮食披着甲胄,原本就是要寻求敌人
D.乃皆出战,交绥
于是全部出战,双方刚一交战就彼此退兵
4.“秦人欲战”一段中,士会在回答秦伯时有一句话:“若使轻者肆焉,其可。”这句话的大意,历来存在不同说法。下面两个解释你认为哪一个是合理的?为什么?如果你认为这两个解释都不够合理,请你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阐述理由。
说法①:如果派出一些迅疾的轻骑去冲击上军,我们或许有可能战胜晋国军队。
说法②:如果让赵穿这样的轻狂者任性放纵,我们或许有可能战胜晋国军队。
2020-07-16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