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归有光(1506-157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224168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材料二:

子问居辰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淞江,游白莲寺,憩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挟《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能尽知之矣。独子问以余言为然。 间岁不见,见必问《史记》,诸不及他也。 会其堂毁,新作精舍,名曰花史馆。盖植四时花木于庭,而庋史记于室,日讽诵其中。谓人生如是足矣,当无营于世也。

夫四时之花木,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其渐积岂有异哉? 人于天地间,独患其不能在事之外,而不知止耳。静而处其外,视天地间万事,如庭中之花,开谢于吾前而已矣。自黄帝迄于太初,上下二千余年,吾静而观之,岂不犹四时之花也哉? 吾与子问所共者,百年而已。百年之内,二千余年,不啻一瞬。而以其身为己有营营而不知止又安能观世如史观史如花也哉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节选自归有光《花史馆记》)

【注】①:搁置,收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A以其身B为己有C营营D而不知E止F又安能G观世如史H观史如花I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文中指苏子美所建的沧浪亭,与成语“向壁虚构”中的“构”字用法不同。
B.经营,即规划营治,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不同。
C.相与,文中是与之相比的意思,与“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意思相同。
D.视,文中指相对、相比,与《核舟记》中“视端容寂”的“视”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苏子美在当年孙承祐修建的园子中建造了沧浪亭,后来,沧浪亭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寺庙,二百年后,和尚文瑛又在此地重建沧浪亭。
B.归有光登临姑苏台时,遥望五湖群山,遥想历史上的几多功业,感叹它们最终皆成无有,以其与沧浪亭复建对照,得出“士欲垂名千载”之论。
C.归有光与他的妹夫子问,都喜欢《史记》,都认为自班超之后就没有完全能理解《史记》的人了。他们见面之后,首要的话题就是《史记》。
D.归有光超然于事外,冷静地看世间的万事万物,感悟到万事万物就像庭前在我们面前开开败败的四季之花一样,进而提出了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观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余与子问言及此,抑亦进于史矣。遂书之以为记。
5.归有光认为和尚文瑛重建沧浪亭的用意何在?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②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③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儒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和蔼亲切。④缉:搓麻线。⑤问遗:亲友相馈赠。⑥洒然:很有秩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弃物   靡:无
C.每至夜分       夜分   半夜D.僮奴有恩   遇:遇到
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A.①②③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道出了自己当时年幼,对母亲事迹已经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021-04-15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B.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C.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2.下列有关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栏楯:栏杆。纵木为栏,横木为楯。
B.先大母:已逝世的祖母。先妣:已逝世的母亲。
C.束发:古代男童16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
D.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向着东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穿过厨房去吃饭,很不方便。
B.家中的老婆婆曾是作者去世的祖母的婢女,她告诉作者,祖母曾拿一象笏给他,勉励他要努力学习。
C.作者的母亲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
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018-05-15更新 | 4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 谱 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思则饥寒而相娱,不思则富贵而相攘;思则万叶而同室,不思则同母而化为胡、越:思不思之间而已矣。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节翁:归有光高祖的祖父。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                  释:宽解
B.百人而聚                      率:大概
C.以新荐之品者               易:交换
D.通于六经之大             指:指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以戒宾之故                 度我至军中,公
B.其情已不类矣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已如从兄弟相视矣        成,则可待乎
D.不录有司                      州司临门,急星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所以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他们讲自己的旧事。
B.归氏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甚至和禽兽无异。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羞耻,认为他们不配做素节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治乱、百姓利病,内心常有隐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2020-10-23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