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45 题号:2244018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二: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多,盗贼有所,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无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乂,通“刈”,割(草或谷类),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刈”词义相同。
B.夫子,旧时敬称,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中“夫子”词义相同。
C.周,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D.劝,指鼓励、劝勉,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发明耒耜,助力农业;尧让四位官员传授百姓历法,按时农作;舜任命后稷掌管农业。表明作者看重帝王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一位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会有挨饿的;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会有受冻的。贾思勰引用管仲的话语,强调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粟米和布帛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事的,强调粮食和布帛的作用,缺少它们就会挨饿受冻。
D.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谋求赏罚,通过交纳粮食,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得以流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2)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对农业的态度,有何不同?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摘自《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1.下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B.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C.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D.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欲不夺农时”与“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夺”字含义不相同。
B.“克己自励耳”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C.“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两句中的“率”字含义不同。
D.“敦行礼让”与“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昀一项是(     
A.贞观二年,京城蝗虫猖獗,太宗到田野视察,吞下蝗虫,自此蝗虫不再成灾,这里虽有迷信的成分,但体现出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
B.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在二月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太宗认为二月举行会影响春耕、妨碍农事,于是下令将加冠礼仪改在十月举行。
C.贞观十六年,米价较低,太宗认为,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采取提高粮价、减少赋役、不占用农时等措施,让百姓更加富裕。
D.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要求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让百姓既富裕又有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文中王珪是如何和太宗谈论以民为本的问题的?
2023-05-17更新 | 9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淮西事宜状(节选)

韩愈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执兵之卒,四向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畜马甚多,自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旱,百姓愁苦。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惑,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于后。内外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寮,辄竭愚诚,以效裨补。谨条次平贼事宜,一一如后: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固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未足为喻。

【注】①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固当以尽敌A为B心C若形势已D穷E不能F为恶者G不须过H有杀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文中两处置于动词前,与“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和用法一样,译为“互相”。
B.惑,有“困惑”之意,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大惑不解”中的“惑”用法不同。
C.所以,“因此”之意,不同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
D.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
(2)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
5.韩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
2023-11-17更新 | 12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也。”岂管仲之谓乎?

《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B.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C.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D.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指“因此”,与《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中的“因”词义相同。
B.与:指“给予”,与《插秧歌》“照管鹅儿与雏鸭”中的“与”词义不同。
C.亲:指“亲近”,与《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中的“亲”词义相同。
D.衣:指“穿衣”,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中的“衣”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制定政策能够根据百姓的需要,而且言辞谦卑,因此其政策容易推行。
B.司马迁认为孔子小看管仲是因为管仲虽然贤明,却不能辅佐齐桓公行王道。
C.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最终听取管仲的建议,信守与曹沫的盟约,使诸侯归顺齐国。
D.晁错认为圣明君王在位时,要为百姓开辟财源,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请结合管仲和晁错的治政理念,简要概括重视农业生产有哪些意义。
2023-11-20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