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225037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A三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近F焉G请以H遗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D.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

文本二: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B.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D.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路以目”与“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的意思相同。
B.“若壅其口”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壅”字的意思相同。
C.“以铜为镜”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中的“以”字的意思不同。
D.“任贤勿贰”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公认为,天子应该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唯有如此,国家政事得以实行且不会违背常理。
B.召公认为,天子应该鼓励百姓把考虑的事情说出来,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并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
C.唐太宗为了缓解魏征的病情,将衡山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去世后,又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了他。
D.魏征认为,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这是正常的,但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任用的标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进谏成功的案例,请联系所学,并结合以上材料,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简析进谏成功的原因。
2023-07-08更新 | 7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所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珪璧,使诸侯,解忿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强敌,提枹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若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惧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斯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图,指谋取,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当,指抵挡,与《鸿门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的“当”意思相同。
D.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说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所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4-21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相传《左传》的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榖等。
D.古代臣子的自称有:臣、下臣、小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018-10-1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