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2256829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神宗照宁七年,苏轼由杭州赴密州途中写此词,其弟苏辙在齐州。②摛锦:铺开锦缎。③漙漙:形貌多样。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由眼前所见所闻写起,描绘出一幅旅途早行图,与序中“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从近到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丹青水墨画。
C.“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一写回忆,一写梦境,情感不同。
D.全词集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象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2.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思是说任用我就干,不用我就藏。苏轼在这首词中化用了此句,试分析苏轼化用的妙处。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苏轼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①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姮娥,即嫦娥。
(1)上阕“雪”与“杨花”互喻,构思巧妙,试分析这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011-04-29更新 | 42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017-06-09更新 | 155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⑤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018-03-04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