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咏物言志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6 题号:2272133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墅:田庐、圃墅。②庾郎:指庾信,《庾开府集序》记载庾信“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③春袍:即青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穿青袍。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田庐在如烟绿草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B.三、四句写芳草萋萋,江水澄静,哀景衬乐情,为下文得意“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C.“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春草由“嫩”变“老”,暗中寄寓伤春、嗟老之意。
D.全词形象鲜明突出,在写景中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意境深远,多处用典,耐人寻味。
2.宋朝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通过情态、环境、形象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知识点】 咏物言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绮罗香·红叶

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yǐ ],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长安谁问倦旅”,以一疑问句领起,“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又用自己烘托红叶。
D.“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写自己现在正在夏木阴阴,夜雨潇潇的江南听雨。
2.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史湘云《对菊》)
B.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贾探春《簪菊》)
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林黛玉《咏菊》)
D.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贾宝玉《种菊》)
3.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3-10-16更新 | 11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绘了山茶花独特的深绿叶,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其盛开的景象。
B.“而非”承接前句“虽具”构成语意的转折,“亦自”又强化这种意味。
C.山茶花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凋谢,“当春风”表现了其坚韧且悠然。
D.山茶与梅花象征着相同之人,诗人将它们与先贤地位和价值相提并论。
2.“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中“往往”和“偏”二字,传递了山茶花花品的多重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06-13更新 | 3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B.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7-03-14更新 | 1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