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荀子(前313-前238)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5 题号:2274566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孝出,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骈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由志之,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友之过也。故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何为而无孝之名也?

(节选自《荀子·子道》)

材料二: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正子春A下堂而伤B足C瘳而数月D不出E犹有忧色F门人G问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即“悌”,敬爱兄长,与《促织》中“手裁举”的“裁”都是通假字。
B.修饰,在文中是动词,指有道德修养,与现代汉语中的“修饰”意思不同。
C.章,通“彰”,显著,与《离骚》中“芳菲菲其弥章”的“章”意思相同。
D.莅,本义是“到、来临”,在文中意为“面对”,“莅官”指在官员面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关于孝、贞的问话,子贡认为听从就是孝、贞,所以不用回答;孔子告诉他,评价孝与贞要弄清楚服从的原因,要敢于谏诤。
B.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孝的名声,不仅要勤勉劳动,尽心尽力赡养父母,还要做到在家行为敦厚,在外结交贤人。
C.曾子所认为的“孝”有丰富的内涵,就连侍奉君主忠诚、做官兢兢业业、交友诚实、作战勇敢而不畏惧死亡,也被称为孝,这对今人有很大的启发。
D.《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行孝就是仁、礼、义、信、强,而人的快乐是因行孝产生的;乐正子春之所以面有忧色,是因其自感亏身损形、忘记孝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
(2)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5.荀子和乐正子春对行孝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诵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非利足也,而千里(招致)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从师学习为耻)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唐代人,字退之,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齐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乃荀子所著。
C.句读,标点、读通文章。“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如《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劝学》选段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常有的生活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这是社会等级观念所致。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分析选文《师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021-12-06更新 | 2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庶几以此补之
2.秦观《劝学》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其它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六艺:一指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一指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6.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1-12-02更新 | 7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劝学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本二: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文本三: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B.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C.“道之未闻”中的“道”指道理,与《登泰山记》中“僻不当道者”的“道”意思不同。
D.“相率而耻不为师”的“耻”是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的“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节选片段从积累、坚持、专心三个层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方法。
B.《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C.韩愈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而黄宗羲却“惟恐其传”,主要是担心无才无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风气。
D.黄宗羲使用何北山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5.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3-02-03更新 | 1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