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227581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以束,是又倍贷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材料二: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也。”

(节选自《说苑·建本》)

【注】河间献王,刘德,是西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为国A之急者B必先禁末C作文巧D末作文巧禁E则民无所游FG民无所游H食则必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指以……为贵,与《老子》的“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词义相同。
B.粜,指卖出粮食,跟“秋籴以五”中的“籴”意思相对,“籴”指买进粮食。
C.国家,指国和家,“国”通常指的是诸侯的封地,“家”指的是大夫的封地。
D.本,指根本,与《伶官传序》中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反面论证“富民”的重要性。
B.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的道理,所以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便仰头看天,说明他心中的天是“自然之天”,不理解管仲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的观点。
D.《尚书》把“富裕”放在“五福”中的首位,在子贡问为政之道时孔子的回答是“使百姓富裕”。由此可见,致富是一个国家治国的根本。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2)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5.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治国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

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
赵见我A走B必空壁C逐D我E若疾入F赵壁G拔赵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B.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的物资。
C.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闻鼓则进,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
D.壁,营垒、军营的围墙或防御设施,与汉语成语“作壁上观”的“壁”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分析韩信刚刚攻克多地,带着胜势而来,锐不可当,不可正面较量,应该先利用地势断其辎重。
B.成安君认为自己是义兵,不需要诈谋奇计就可以与韩信抗衡,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最终被杀。
C.韩信制定完策略后,让裨将传飧,说今日就破赵聚食,诸将虽然嘴里都应和说“好”,但其实心里不信。
D.韩信和张耳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虽是计策,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为预先派出的两千骑赢得了宝贵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5.韩信能够战胜,除了谋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精神层面的因素?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魏武候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失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元年’之本也。”

材料二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马;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桦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千金之袋,非一狐之皮;台庙之,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

故曰:讯问者智之本也。

材料三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敦不顺成?毁仁恶士,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引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刑必   中:恰当
B.民柄者不在一族   执:掌握
C.台庙之   榱:椽子
D.而羽之   括:包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元年”之本也   《小雅》怨诽不乱
B.则富贵尊显至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近于刑   放白鹿青崖间
D.通犀革   反覆不宜卤莽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B.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C.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D.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体现“君主端正自己”意图的一组是(     
①言国君必慎始也
②多闻而择焉
③不壅蔽矣
④此皆《春秋》之意
⑤不失民众矣
⑥不失权势矣
A.②⑤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切入,谈论了治国及做人首先应确立的根本大事。
B.材料一吴子认为,君主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为人正直、以民为本,才会不失民心。
C.材料二以千里马等三种事物为喻,论证了人要借助外物才能成为圣贤的道理。
D.材料三在与子路的谈话中,孔子巧妙运用类比论证、对比说理,让子路心悦诚服。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2)非此之问也,谓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
7.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学习到哪些提升自己的具体途径,至少概括出4点。
2023-04-30更新 | 23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秋水(节选)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②涘:河岸。③河伯:河神。若:海神的名字。④虚:同“墟”,指所居之处。⑤尾闾:泄海水之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语,指民间传闻或私人杜撰之言。庄子率性,喜爱自创俗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B.大方,指见识广博、懂得大道理或有专长的人。与“贻笑大方”中的“大方”意义相同。
C.洴澼絖,指在水上漂洗棉絮,文中的宋人世世代代以此为业,这是他见识短浅的主要原因。
D.蓬之心,指如蓬草一般的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这里表达了庄子对惠子“大而无用”的批评。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想象的,表达了庄子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海神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B.《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C.老庄都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老子以车轮、埏埴、户牖为喻,强调了“无”的用处,庄子则进一步肯定“无用之用”的才是“大用”。
D.《五石之瓠》中的“大故事”和“小故事”有相通之处,庄子借“宋人与客”对价值的评判,点明世人多看重世俗小利,从而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023-08-31更新 | 1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