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227593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为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伐不义。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节选自《司马法》)

材料二:

经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

《春秋左氏传》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军之众,无所用也。”是故晋悼公使魏绛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羌戎亦归。晋惠公内不侵不叛之臣,于是有崤之师。譬如捕鹿,晋人角之,戎人掎之。

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战胜易,和胜难。《语》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故有衣冠之会,未尝有歃血之盟;有革车之会,未尝有战阵之事。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先帝王所以举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书》曰:“戒之用休,之用威。”夫如是,则四夷不足吞,八戎不足庭也。

(节选自李筌《太白阴经·贵和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诛有罪A王B及诸侯C修D正其国E举贤F立明G正H复厥职。
2.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表凭借,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B.逐奔,追击逃跑的敌人,与《三峡》中“乘奔御风”的“奔”意思相同。
C.衣冠,文中用来代指诸侯,与成语“衣冠楚楚”中的“衣冠”意思不同。
D.董,督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董”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古鉴今,认为仁爱是根本,只要能制止战争,发动战争也是可以的。
B.材料一主张居安思危,国虽强,穷兵黩武必然灭亡,国虽安,忘记战争非常危险。
C.材料二通过晋悼公和戎、晋惠公纳不侵不叛之臣的例子,论证了“贵和”的观点。
D.材料二倡导“示德”,“既怀既柔”以“胜人”,反对战争与刑罚,具有进步意义。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
(2)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
5.如何践行“以和为贵”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寅言曹良于平原君,欲仕之。平原君以问子高,子高曰:不识也。平原君曰:良尝得见于先生矣,故敢问。子高曰:世人多自称上用我则国无患。夫用智莫若观其身,其身且由不免于患,国用之亦得无患乎?平原君曰:良之有患,时不明也。居家理,治可移于官。良能殖货,故欲仕之。子高曰:未可知也。今有人于此,身修计明而贫者,志不存也;身不修会计暗而富者,非盗,无所得之也。

子高曳长裾、振褒袖、方屐、粗翣,见平原君。平原君曰:吾子亦儒服乎?子高曰:此布衣之服,非儒服也,儒服非一也。平原君曰:请吾子言之。答曰:夫儒者,居位行道,则有衮冕之服;统御师旅,则有介胄之服;从容徒步,则有若穿[注]之服,故曰非一也。平原君曰:儒之为名,何取尔?子高曰:取包众美,兼六艺,动静不失中道耳。

子高游赵,平原君客有邹文、季节者,与子高相友善。及将还鲁,诸故人诀既毕,文、节送行三宿。临别,文、节流涕交颐,子高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问曰:先生与彼二子善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凄怆流涕。而先生厉声高揖,无乃非亲亲之谓乎?子高曰:始吾谓此二子丈夫尔,今乃知其妇人也。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曰:若此,二子之泣非耶?答曰:斯二子,良人也,有不忍之心。其于敢断,必不足矣。其徒曰:凡泣者,一无取乎?子高曰:有二焉:大奸之人,以泣自信。妇人懦夫,以泣著爱。

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也,吾子何辞焉?子高曰:以穿所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食也。平原君曰:即如先生所言,则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盖其劝厉奖戏之辞,非实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不戏子,无所闻此雅言也!

(选自《孔丛子·儒服》,有删改)


[注]穿:子高自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生与彼二子A善B彼C有恋恋之D心E未知F后会G何期H凄怆流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用之亦恶得无患乎”与“恶施不孝”(《兼爱》)中的“恶”字意义不同。
B.衮冕,指的是衮衣和冠冕,是中国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帽。
C.“子高徒抗手而已”与文中“其徒曰”的“徒”字意义不同。
D.子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夫子何哂由也”中的“由”就是子路。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寅向平原君推荐曹良,平原君打算重用曹良,因为曹良曾经见过子高,所以平原君就去向子高询问他对曹良的看法。
B.子高认为要考察一个人的才智,关键是看他如何处理自身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免于灾难,又怎么能确保国家没有灾难。
C.子高的好友邹文、季节要返回鲁国,送别时邹文、季节二人痛哭流涕,而子高只是高声道别和拱手而已。
D.子高认为“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十榼”是好喝酒的人编的,可能只是用来劝酒和开玩笑的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家理,治可移于官。良能殖货,故欲仕之。
(2)人生则有四方之志,岂鹿豕也哉,而常聚乎?
5.子高是如何阐述“儒”得名由来的?请简要说明。
2023-11-05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节选

(乙)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比数年来A颇发愤B自惩C艾D悔前E所为F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朔: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农历每月三十叫“晦”。
C.《齐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对《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2)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1-19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令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倍蓰:亦作“倍屣”,亦作“倍徒”,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B.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C.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D.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蓰/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事莫贵于义”与“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两句中的“于”含义不同,但用法相同。
B.“令彭氏之子御”中“御”指驾驭车马,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艺”。
C.“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与“燕相受书而说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两句中的“说”含义相同。
D.“彼苟然,然后可也”与“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两句中的“然”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表达了墨子“贵义”的观点。
B.在天下没有谁行义的情况下,墨子在行义,他认为老朋友也应该勉励自己行义,而不是制止。
C.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担心楚惠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
D.墨子认为,虽然世俗的君子不喜欢行义之人的言论,甚至有非议、诋毁,但是负粟者还是比不上世俗的君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2023-07-01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