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王安石(1021-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2279498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5.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乃A欲变此B而某不量C敌之众寡D欲出力E助上以抗之F则众何为G而不汹汹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自称己名或自称为“某”等表示谦虚,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盘庚之迁”与“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意思不同。
D.“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两句中的“是”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形象比喻进行反驳。
B.本文立足于理,擅于排比,势如破竹,无可阻挡;不过傲岸之气虽愤然涌出,但语气又相当委婉,柔中有刚。
C.本文用笔精简,但简而有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
D.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行文简洁,结构严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5.在辩驳之前,作者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什么原则?接着文章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哪些谬论?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肃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解释甲文加点字的含义
(1)恤(                        )   (2)膏泽(                     )
2.可填入甲的虚词是(       
A.况B.然C.盖D.其
3.可填入乙的虚词是(       
A.耶B.乎C.哉D.也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政:推举
B.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满一年
C.下至闾阎细民: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D.备交游之末:有愧于,谦词
5.下列对于甲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表明法令的出台是在皇帝的主持下的。
B.王安石表明法令是由专责官吏议定的。
C.王安石坚持变法是施行先王的为政之道。
D.王安石声张变法是为天下人生财致富。
6.乙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后从大处高处着眼,为变法正名。
B.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C.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D.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8.翻译下列句子。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022-06-03更新 | 1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下列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房屋
B.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阳:山南
C.有而欲出者                              怠:懈怠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辅助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和友人进入前洞游览时,因为洞比较深,前进困难,加上有人说火快灭了,所以大家都退出来了,事后王安石后悔自己的盲从。
B.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得出自己的体会: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志、有力、有物。
C.王安石从碑上尚可辨识的“花山”之“花”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失传,后世谬传的现象,提出学者要“深思慎取”。
D.《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下也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020-10-10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