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江西 高三 二模 2024-05-13 2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玉米、番薯原产南美洲,15世纪初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南美洲作物被带到了欧洲,接着又传到西亚,后来被带到了中国。明代后期玉米、番薯传入中国。凭借产量及其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优势,这两种作物传入中国不久,便迅速在各地扩展,不但取代了原有旱地作物的地位,而且形成了新的作物组合与轮作体系。近300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大幅增加,玉米、番薯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对中国社会发展与民生,甚至民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玉米和番薯都是高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当时北方的粟和冬小麦亩产均一百多斤,南方水稻亩产最好能达两百多斤,而玉米轻而易举就能达二百五到二百八十斤。玉米、番薯传入中国之初,先立足在东南丘陵山区,这些地区农作物原来以粟和黍为主,玉米、番薯传入既提升了山区开发的力度,也替代了粟和黍在山区农业的地位,实现了山区农作物的嬗替,成为山区开发的主要作物。

③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历史上基本经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平原到山区,从中原地区到边疆的扩展过程;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无疑玉米、番薯属于最重要的高产作物。

④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对近300年以来社会进步与人口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有人说玉米番薯创造了康乾盛世,真是这样吗?玉米、番薯传入中国经历了两三百年的传播与环境选择,20世纪30年代统计:就玉米而言,其中安徽、察哈尔、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江苏、江西、宁夏、热河、山东、绥远、云南、浙江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甘肃占地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全国仅7个省玉米占地面积在农田总量中超过10%,但也没超过20%;就番薯而言,察哈尔、宁夏、青海、甘肃、山西占地面积近于零,其他省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贵州、云南占地为1%,江苏、湖北、浙江占地2%,江西、广东占地3%,湖南占地5%,福建、广西占地6%。这些统计说明,玉米、番薯对中国农业、人口起到重要作用,但从没有达到绝对优势,起主流作用的依然是传统粮食作物,因此那种将康乾盛世归功于南美作物的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⑤马铃薯也是南美洲作物,约16世纪上半叶传入欧洲,约18世纪传入中国。马铃薯是粮食,也是蔬菜,在欧美餐桌上比较常见,对欧洲饥荒起过积极作用。但在中国,马铃薯从来不是主食,也不是农田的主角。20世纪30年代统计显示,全国各省中黑龙江、热河、宁夏、陕西、山东、湖南、浙江、四川、云南马铃薯占地不足1%,吉林、绥远、甘肃、广东占地1%,山西、广西占地2%,察哈尔占地6%,其他省份,比例几乎为零。这说明,马铃薯也从未在中国成为主流食品。

⑥马铃薯耐高寒,传入中国,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即马铃薯耐低温的特点使中国的农业开发地带垂直上升了一千米,这是高度界限的突破。

⑦玉米、番薯等作物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区,这对丘陵山区环境影响明显。玉米属于根系粗大的农作物,常年种植在土层瘠薄的山区,会导致水土流失。玉米、番薯的传入,为开发山区提供了可能与粮食保障,而山区开发初期,几乎就是天然植被的毁坏过程,大量植被被焚烧、树木被砍伐,这样的环境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

(摘编自韩茂莉《美洲带来的玉米番薯创造了康乾盛世?》)

材料二:

①一万年前的水稻遗址不仅仅在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长江中下游,到浙江境内,连成一条线,以不可反驳的证据证明了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南方的水乡泽国,沼泽、湿地,对古人来讲不算是优良的地理环境,所以由采集和渔猎阶段变成了原始农业的驯化地,同样具有环境压力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压力具有的特征和北方旱地的干旱是不同性质的。

②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地之一,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贡献?很多人都会说,我们有四大发明。在四大发明之前,中国人送给世界最大的一个礼物是农业。   

③我国驯化的农作物在整个世界占什么样的地位?一位美国学者做过统计:世界上,以小麦作主食的人口占全世界的70%,以水稻作主食的人口占世界的60%70%。这意味着在世界上很多人像我们一样,既吃面食又吃大米。这份统计足以看出,我们送给世界的这个礼物究竟有多大。

④中国送给世界的不仅仅有南方土地上驯化出来的水稻,还有北方的谷子和黍。

(摘编自韩茂莉《文明诞生地的“不优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米、番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经过几番转辗,到了明代后期才传入我国。
B.马铃薯既是粮食,又是蔬菜,是从南美洲传入中国的,却不是我国的主食。
C.我国古代南方沼泽、湿地颇有利于原始农业的驯化,这种转型是有压力的。
D.世界给过中国礼物,中国也给了世界大礼,这大礼其中有水稻、谷子和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山区农作物开始嬗替,玉米和番薯起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物都是高产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提升山区开发力度,成为山区开发的主要作物。
B.20世纪30年代统计,可以看出虽然甘肃、广西、河北等地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农田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很大,但是玉米作物对我国仍然起到了一定作用。
C.农作物交流意义重大:番薯传入我国后,虽没起到主流作用,但在饥荒年代起到过积极作用;而我国水稻传入世界所起的作用,严格说难以用数据估量。
D.一万年前,水稻在长江中下游等地种植,这与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及先民智慧有关,这些地方的水稻遗址,证明了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
3.就中国农业发展两条道路而言,下列选项中与其他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福州人陈振龙不顾西班牙政府的禁令将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从菲律宾带回到了故乡。
B.袁隆平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发表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开始水稻研究新纪元。
C.农业轮作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种植。
D.我国五十年代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农田,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黑土冒油花”的北大仓。
4.下列不能作为“水稻原始驯化地就在中国”的证据的一项是(       
A.
B.
C.
D.
5.结合材料一,请简要概括玉米、番薯等作物引进中国后的影响。
2024-05-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娘娘

我的船停泊在小桥塊的小杂货店的门口,已经三天了。每次从船舱的玻璃窗中向岸上眺望,必然看见那小杂货店里有一位中年以上的妇人坐在凳子上打绵线。后来看得烂熟,不须写生,拿着铅笔便能随时背摹其状。我从她的样子上推想她的名字大约是三娘娘。就这样假定。

从船舱的玻璃窗中望去,三娘娘家的杂货店只有一个板橱和一只板桌。板橱内陈列着草纸,蚊虫香和香烟等。板桌上排列着四五个玻璃瓶,瓶内盛着花生米糖果等。还有一只黑猫,有时也并列在玻璃瓶旁。难得有一个老人或一个青年在这店里出现,常见的只有三娘娘一人。但我从未见过有人来三娘娘的店里买物。每次眺望,总见她坐在板桌旁边的独人凳上打绵线。

午后天下雨。我暂不上岸,靠在船窗上吃枇杷。枇杷有核该是一件憾事。我说水果中枇杷顶好吃,而且多吃无害。可惜吃的手续麻烦:堆了半桌子的皮和核,弄脏了两手。同吃蟹相似,善后甚是吃力。但靠在船窗上吃,省力得多。皮和核都可丢在水里,不须善后。以前我只是向窗中探首一望,瞥见三娘娘的刹那间的姿态而已。这会因吃枇杷,久凭窗际,方才看见三娘娘的打绵线的能干,其技法的敏捷,态度的坚忍,可以使人吃惊。都会里的人和非蚕丝之乡的人,恐怕没有知道打绵线为何物,看了我这幅画,将误认为打弹子、放风筝、抽陀螺,亦未可知。我生长在穷乡,见惯这种苦工,现在可为不知者略道之:这是一架人制的纺丝机器。在一根三四尺长的手指粗细的木棒上,装一个铜叉头,我曰“绵叉梗”,再用一根约一尺长的筷子粗细的竹棒,上端雕刻极疏的螺旋纹,下端装顺治铜钿(康熙,乾隆铜钿亦可)十余枚,中间套一芦管,名曰“锤子”。纺丝的工具,就是绵叉梗和锤子这两件。应用之法,取不能缫丝的坏茧子或茧子上剥下来的东西,并作绵絮似的一团,顶在绵叉梗上的铜叉头上。左手持绵叉梗,右手扭那绵絮,使成为线。将线头卷在锤子的芦管上,嵌在螺旋纹里。然后右手指用力将竹棒一旋,使锤子一边旋转,一边靠了顺治铜钱的重力而挂下去。上面扭,下面挂,线便长起来。挂到将要碰着地了,右手停止扭线而捉取锤子,将线卷在芦管上。卷了再挂,挂了再卷,锤子上的线球渐渐大起来。大到像上海水果店里的芒果一般了,便可连芦管拔脱,另将新芦管换上,如法再制。这种芒果般的线球,名曰绵线。用绵线织成的绸,名曰绵绸:像我现在身上所穿的衣服,正是由三娘娘之类的人的右手一寸一寸地扭出来,而一寸一寸地卷上去的绵线所织成的。近来绵绸大贱,每尺只买一角多钱。据说,照这价钱合算起工资来,像三娘娘这样勤劳地一天扭到晚,所得不到个十铜板。但我想,假如用“勤劳”的国土里的金钱来定起工价来,这样纯熟的技能,这样忍苦的劳作,定他每天十个金镑,也不算过多呢。三娘娘的操持绵叉梗的手,比闲人们打弹子的手更为稳固;扭绵线的手,比闲人似放风筝的手更为敏捷;旋锤子的手,比闲人们抽陀螺的手更为有力,扛一个弹子可赢得不少的洋钱,打一天绵线赚不到十个铜板。如使三娘娘欲富,应该不打绵线打弹子

三娘娘为求工作的速成,扭的绵线特别长,要两手向上攀得无可再高,锤子向下挂得比她的小脚尖还低,方才收卷。线长了,收卷的时候两臂非极度向左右张开不可。看她一挂一卷,手臂的动作非常辛苦!一挂一卷,费时不到一分钟。假定她每天打绵线八小时,统计起来,她的手臂每天要攀高五六百次,张开五六百次。就算她每天赚得十个铜板,她的手臂要攀五六十次,张五六十次,还要扭五六十通,方才得一个铜板的酬报

黑猫端坐在她面前,静悄悄地注视她的工作,好像在那里留心计数她的手臂的动作的次数。

(选自《闲居》,丰子恺写于1934616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看到一位中年女人常坐在小杂货店里打绵线,看得烂熟,随时都能画出她的形状。
B.三娘娘在店里,一边打绵线,一边卖糖果、香烟、草纸、蚊虫香等,却很少有人来光顾。
C.三娘娘的纺丝工具是人工制成的,散发出传统气息,与夏衍《包身工》中纺织机器相同。
D.三娘娘扭绵线两手向上攀得无可再高时,才收卷;线长了,收卷时两臂极度向左右张开。
7.下列对文本及漫画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漫画《三娘娘》用笔简洁,与文字相映成趣,画中三娘娘脸部没画眼睛、鼻子与嘴巴,虽给人丰富的想象,但这不是漫画的重心。这体现了丰子恺漫画的匠心独具。
B.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我”在停泊的小船上眺望三娘娘,以及在写闲吃枇杷时又久久地凭窗眺望她打绵线的过程,这些描写突出了三娘娘劳作场景的真实性。
C.作者描写三娘娘打绵线,先介绍工具构成,再写打绵线过程,“然后”“一边……一边”“再……再”等词,符合逻辑事理,突出了三娘娘技艺的纯熟。
D.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了三娘娘生活的清苦。闲人们打弹子、放风筝、抽陀螺的手反衬了三娘娘操持绵叉梗的手,打弹子赢钱与打绵线赚钱形成鲜明对比。
8.文中画横线内容与贾平凹《秦腔》“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都用了繁笔。请分析各自的妙用。
9.文章写“打绵线”这一中心事件有什么意图?请从人物、主旨及文化三个角度简析。
2024-05-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韶,字子醇。诣阙上《平戎策》,其略以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夏人比年攻青唐,倘克之,必并兵南向,大掠秦、渭,断古渭境,西筑武胜,遣掠洮、河,则陇、蜀诸郡当尽惊扰。幸今诸羌瓜分,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神宗异其言,以韶知其军事。五年,引兵西向。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而阵,令:“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洮西大震。命别将由竹牛岭张军声,而潜师武胜,与战破之,遂城武胜,降其部落二万。六年,取河州。降羌叛,复平河州。连拔宕、岷二州,叠、洮羌酋皆以城附。得州五,斩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诏设熙、河、洮、岷、通远为熙河,韶为经略安抚使。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材料二:

某启:得书,喻以御寇之方。上固欲公毋涉难冒险,在百取全胜,如所喻,甚善,甚善!方今熙河之急,在修守备,严戒诸将勿轻动。武人多欲以讨杀取功为事,诚如此而不禁,则一方忧未艾也。窃谓公厚以思信抚属羌,察其材收为用。今多以钱粟养戍卒,适足备属羌为变。诚能使属羌为我用,则非特无内患,亦宜赖其以乘外寇矣。自古以好坑杀致叛,以能抚养收其用,皆公所览见。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乎?近董毡诸族事定后,以兵威临之,而宥其罪,使讨贼自赎,随加厚赏,彼亦宜遂为我用,无复与贼合矣。安所事讨哉?又闻属羌经讨者,既亡蓄积,又废耕作,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如募之力役及伐材之类因以活之宜有可为幸留意念恤。边事难遥度,想公自有定计,意所及,尝试言之。春暄,为国自爱,不宣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其三)》,有删节)

[注]①青唐:青海甘肃一带的羌(藏)族的一支,董毡是其部族首领。②此信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二月王韶取河州后。③属:归附。④乘:防守,抵御。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A募之力B役及伐材之类C因以D活之E宜有可F为G幸留意H念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军队,与《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中的“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B.越,此处是抢夺、抢攻之意,与《短歌行》“越陌度阡”中“越”词义不同。
C.路,行政区域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中“路”意思相同。
D.不宣,古人写信结束语,指不尽说,与成语“心照不宣”中“不宣”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韶献策认为,西夏如果攻克了青唐,必定会合兵南下,对北宋的陇、蜀诸郡构成威胁,现在正是将羌族合并在一起并安抚他们的时机。
B.在进兵熙河地区过程中,有的城池是凭勇气、智谋攻下的,有的地方是借助军威归附的,取得了辉煌战果,为熙河路的设置打下了基础。
C.王安石认为熙河地区当务之急,在于修整防御工事,严戒诸将勿轻举妄动。他主张既要用军队威严来胁制羌族,更要用恩信来安抚他们。
D.王安石认为自己身在朝廷难于推测到远在边疆的事情,对边疆的事王韶自然会有定计,希望王韶能够把想到的事情试探着先告知自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躬身甲胄;麾帐下逆击之,羌大溃。
(2)无以自存,安得不囤聚为寇,以梗商旅往来?
14.王韶《平戎策》中的观点有哪些?王安石这封信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题吴克明广文菊隐

辛弃疾

路旁人怪问,此隐者,姓陶不?甚黄菊如云,朝吟暮醉,唤不回头。纵无酒成怅望,只东篱搔首亦风流。与客朝餐一笑,落英饱便归休。

古来尧舜有巢由,江海去悠悠。待说与佳人,种成香草,莫怨灵修。我无可无不可,意先生出处有如丘。闻道问津人过,杀鸡为黍相留。

[注]①吴克明,字广文;菊隐,爱菊之隐者。②巢由:指巢父和许由,尧时隐士,传说尧让位于他们,皆不受。③此句说作者的处世态度与吴克明不尽相同。④出处,出仕和归隐;丘,指孔子。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天下有道时就该出仕,无道时就隐居。⑤问津人,指子路,《论语·微子》记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后又遇荷藤丈人,丈人杀鸡为黍款待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黄菊”三句写吴克明爱菊之甚,“如云”言菊之多,“朝吟”句写他朝夕不离菊。
B.“纵无酒”两句写吴克明纵然无酒,但只要能在东篱之下搔首赏菊,就也会觉得风流。
C.“待说”三句写作者对他的规劝:你只管过滋兰树蕙的生活,不必埋怨君王不理解你。
D.词上片开头,写克明与陶潜一样爱菊,肯定了菊隐者的乐趣,下片寄寓了作者隐逸之志。
16.词中隐者吴克明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借同行来衬托琵琶女才貌双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一句,借动物采用互文手法来寄寓分爨而居、家族衰落的悲情;“___________”一句,又以树的变化,来抒发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3)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专题“研习宣讲”的过程中,小华同学介绍说,星宿是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它在我国古诗文中时能见到,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此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2024-05-13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霁初晴,朝霞满天。辽宁舰劈波斩浪向预定海域驶去,被激荡的海水如蛟龙般紧随着。

“各部门注意:03号试飞员驾驶333号歼-15战机,已于xx起飞,预计xx临空!”飞行塔台的广播响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惊天大戏帷幕拉开了,“刀尖上的舞蹈”即将开演。这的确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高速飞行的战机,必须精确地降落在后甲板跑道上4根阻拦索之间,而每根阻拦索间隔只有xx米,整个有效着舰区域仅为xx米。

“各部门注意:333号即将临空!”轰鸣声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楚“空中飞鲨”矫捷的身影。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03号试飞员娴熟地操纵着战机,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进入下滑道,迅速下滑……

908分,惊心动魄而又精彩万分的一幕出现了:

500米……300米……100米……

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半个小时后,779号试飞员驾机滑行至起飞位。位于机右侧的两位起飞助理,拉着弓步,右臂指向前方,发出了起飞指令。试飞员驾驶着战机冲向舰艏,以[A]之势,跃过滑跃14甲板,猛地仰头拉起,直插云天……

18.文中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这的确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A.已经可以看清楚“空中飞鲨”矫捷的身影。
B.“各部门注意:333号即将临空!”
C.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24-05-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进化史上,先有树,后有草。这有点儿让人[B]。乍一看,草更低级,树更高级;草更简单,树更复杂。为什么有了高大的树,还要有卑微的草?

起初,树是越长越高的。那时,气温很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植物的生长有[C ]的优势。树木互相竞争,长得更高,才能更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有一些恐龙以植物叶片为食,     ①___,叶片才不会被恐龙吃掉。恐龙为了吃到叶片越长越大,树木为了叶片不被恐龙吃掉越长越高。

后来,生态环境变了。地壳的剧烈运动撕裂了古老的泛大陆。分裂之后的大陆板块互相撞击、挤压,山脉隆起。流动的风带来了水汽, ②_____,云带来了雨。降落在山间的雨水汇向河流,携带着泥沙奔向海洋。在水势变缓的地方,泥沙堆积形成了三角洲。

最早的草     ③____。三角洲的生存环境瞬息万变。刚刚沉积下来的泥沙可能马上会被巨浪卷走。奔涌的河流可能会突然丢下一堆泥沙。你永远无法预测哪一天会突然暴发山洪。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植物不奢望长成参天大树,只是想活下去。与其挺直身子,向上生长,不如放低身段,匍匐在地,把根深深地扎进土里,用更多的精力培育种子。

20.下列句子中的“这”与例句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在这种生存环境下。
A.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
B.一进大观园,她这也想看,那也想看。
C.“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D.他如梦初醒,这才知道运动的益处。
21.请在语言文字运用I中有[A][B][C]的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附:语言文字运用I

雪霁初晴,朝霞满天。辽宁舰劈波斩浪向预定海域驶去,被激荡的海水如蛟龙般紧随着。

“各部门注意:03号试飞员驾驶333号歼-15战机,已于xx起飞,预计xx临空!”飞行塔台的广播响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惊天大戏帷幕拉开了, “刀尖上的舞蹈”即将开演。这的确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高速飞行的战机,必须精确地降落在后甲板跑道上4根阻拦索之间,而每根阻拦索间隔只有xx米,整个有效着舰区域仅为xx米。

“各部门注意:333号即将临空!”轰鸣声越来越大,已经可以看清楚“空中飞鲨”矫捷的身影。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03号试飞员娴熟地操纵着战机,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进入下滑道,迅速下滑……

908分,惊心动魄而又精彩万分的一幕出现了:

500米……300米……100米……

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空中飞鲨”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飞如箭的“空中飞鲨”,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平稳地停了下来。

半个小时后,779号试飞员驾机滑行至起飞位。位于机右侧的两位起飞助理,拉着弓步,右臂指向前方,发出了起飞指令。试飞员驾驶着战机冲向舰艏,以[A]之势,跃过滑跃14甲板,猛地仰头拉起,直插云天……

2024-05-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在奔腾向前的过程中会汇聚无数支流,其间难免会出现一些回头浪,甚至遇到暗礁险滩,但谁也阻挡不了它奔向大海的势头。其实,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人的成长,都像这奔腾向前的江河。

请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时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3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丰子恺  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王安石(1021-1086)  《宋史》  史传文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0-220.65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  词的语境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创新 发展  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文化传承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