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2279955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宋代】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展开想象,东风与天女都知情识趣,不仅催开百花,还特地送来了满城春光。
B.诗人此时垂垂老矣,体弱多病,已不出门庭,与春天盛开的百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C.“可怜”意为可惜,诗人满心期待的牡丹,最后只有叶片开放,让诗人无比失落。
D.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诗人通过写自己面对春光的内心感受,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收麦的事件,既表达了诗人对新旧交替的感慨,也包含后继有人的宽慰。
B.颈联从正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急烙饼和多沽酒表达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
C.尾联写收好了新麦,关闭了粮仓,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D.全诗朴实无华,表现出诗人的洒脱情怀,背后流露出诗人早已主动疏离官场的深意。
2.诗歌颔联是如何表现收麦之乐的?
2024-04-07更新 | 8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行夏口气如云”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曹操攻下荆州,新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气势浩大,意气风发。
B.颔联写曹军实力强劲,但仍然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与首联的斗志昂扬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后面的议论。
C.诗歌后两联理性评价了曹操的失败,认为攻伐他国需待机而动,充分准备,突然成功的例子是闻所未闻的,也借此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
D.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但风格不同,全诗借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事,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给人以震魂荡魄的力量。
2.本诗中刻画的曹操形象特点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4-17更新 | 29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旱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注释: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早种下的蔬菜却没有成活,园子里用于汲水灌溉的瓶罂四处乱放。
B.这块土地的杂草已经用野火烧过,可是种下的菘、葵依旧没有发芽。
C.诗人为家里的僮仆何时能吃上饱饭而焦急,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困窘。
D.尽管顺应时节勉力劳作,无奈雨水泛滥,以至于无法顺利耕种生产。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04-06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