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5-13 26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结束后的几个世纪中,曾出现过一次复杂的降温过程,在总的降温趋势中,个别区域又出现了几次更为显著的寒冷时期。这段时期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史学及科学文献中被称为小冰河期。

为了确定小冰河期的成因,气候科学家分析了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在内的诸多外部因素。从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尺度来看,太阳变异度主要取决于太阳黑子。其间有几次太阳黑子极少期,就发生在小冰河期。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但它是否会引发降温,或者如何引发降温,尤其是其与小冰河期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存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

火山爆发通常会带来短暂的降温,但火山活动本身如何能导致小冰河期长达数百年的降温呢?这一现象或许可以通过气候反馈来解释: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足以触发海冰增长。反过来,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种反馈之一。从火山活跃度增加的时间来看,似乎可以印证火山活动推动小冰河期形成的观点:冰川最大值出现在16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降温应在14世纪时开始。尽管火山活动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难以重建,但有证据显示,在13世纪和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由此可见,火山爆发确实助长了小冰河期的降温。

随着温度降低,气体在海洋中的溶解度增加,原则上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解释所观测到的小冰河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流行病暴发引发人口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耕地荒废,退还为林地,而树木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在几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动向也影响着气候变化。例如,深海环流的减缓为小冰河期降温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如新仙女木事件中,融水减缓了热盐环流,导致北大西洋地区跌入近冰川条件。从更小的时间尺度来看,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这恰好可以解释该段时间内观察到的降温模式。其他气候现象也可能会对小冰河期的温度地理构式以及降水量产生影响。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小冰河期的气候条件》)

材料二:

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受低温主导不同,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社会反应主要取决于旱季和雨季之间的转换。随着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向小冰河期的过渡,在亚洲持续已久的拉尼娜现象也开始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模式转变。在此期间,热带辐合带向南移动了几百千米,东南亚的夏季风也随之减弱。其他内部气候动向,如北大西洋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在小冰河期早期可能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13世纪中叶,亚洲曾发生过严重而持久的干旱。14世纪时,季风减弱,到了15世纪初该地区则再度面临严重干旱。

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应水和食物。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与古典玛雅时代城邦的分布模式十分类似,吴哥城中缺少一个城市中心。当地居民靠种植水稻,来维持生计。大规模的毁林开田,结果导致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变化对整个吴哥城的水利基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降水量的剧烈波动不但减少了农业用水的供应,还破坏了庞大而关键的灌溉和供水系统。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了运河。之后到来的大雨挑战了整个水利系统的极限。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总之,气候变化削弱了吴哥城的经济基础,当时高棉帝国正面临一系列的外部挑战,如与暹罗王国(今泰国)的冲突等。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南部的云南,迫使泰族人向南迁徙。泰族人从位于今泰国南部的大城王国开始向高棉帝国挺进。他们的军队曾数次占领高棉首都吴哥城,最终于1444年洗劫了这座城市。显然,与泰族人的军事冲突严重损害了高棉帝国的实力。尽管气候波动并非高棉帝国衰落的唯一原因,但它与其他威胁相互作用,最终削弱了高棉政权。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东亚的小冰河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河期在总的降温趋势中,几次出现在个别区域的显著寒冷,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
B.气体溶解到海洋中、退耕还林,都有可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C.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是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特征完全相反。
D.小冰河期,低温主导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而旱季和雨季间的转换则主导了亚洲地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太阳黑子数减少,就预示着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B.火山爆发带来的剧烈降温,会触发海冰增长,而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放大气候变化,使降温加剧。
C.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融水减缓热盐环流,从而引发降温,这是内部气候动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
D.热带辐合带南移,东南亚夏季风减弱,严重持久干旱,是亚洲气候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气候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小冰河时期成因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量出现比上一个周期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依然在徐徐上升。
B.2022年,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导致该国通讯处于中断状态,影响了拉尼娜状态的发展趋势。
C.1492~1700年间,随着欧洲人的到来,新的疾病开始在美洲传播,造成当地的原住人口减少了5000万。
D.1618~161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随后,中国出现寒冬极端气候:多雪,多冻雨,河湖水面也均告封冻。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晚期,北半球出现显著暖化趋势。
B.13世纪中叶和15世纪初亚洲出现严重干旱。
C.15世纪至16世纪北半球降温趋势最为明显。
D.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致使蒙古人南移削弱了高棉政权。
5.请结合材料,谈谈吴哥城的衰败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少年今何在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写过一个名叫《意外》的短篇小说,小说大意是这样的:

二十多年前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小村子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因为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会跟着热闹几天。

小说主人公山杏的哥哥来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照片,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接到哥哥的信,山杏就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催到秋天。

后来,摘完了核桃、柿子,山杏一家终于决定远征县城去照相。那天晚上山杏一夜没睡好,看妈在灶前弯着腰烙饼,爹替她添柴烧火。他们用半夜的时间准备路上的干粮,如同过年一样。

天不亮,他们就换上过年才穿的新罩衣,挎起沉甸甸的干粮篮子出了村。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他们找到了照相馆,照相师傅将他们领进摄影间。

当满屋灯光哗的一下亮了起来,当高楼大厦、鲜花喷泉之类的他们从未见过的华丽布景把这一家三口人包围时,他们甚至来不及惊叹,照相已经开始。在照相师傅的指挥下,他们努力把自己坐端正,同时大睁着眼睛向前方看去。随着灯光哗地灭掉,这隆重的事件,几乎一瞬间就结束了。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村委会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抢着撕开封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但这张照片上没有大睁着眼睛的山杏一家,照片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正冲她们全家微笑的好看的卷发姑娘。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有时候我会在小说《意外》那样的深山农村短暂地生活,或者说采访。在一个名叫瓦片的村子里,我在山杏的家里住过。

那一带太行山风景峻美,交通不便。村子很穷,土地很少,河滩里到处是石头。因为不能耕种小麦,白面就特别珍贵,家里有人生重病时,男主人才会说一句:煮碗挂面吃吧。我却被当成贵客款待。山杏的母亲为我煮挂面,煎过年才舍得吃的封存在小瓦罐里的腊肉。当我临走把饭费留下来时,他们全家吃惊地涨红了脸,好像这是对他们的侮辱。

在这个家庭,我见到了被常年的灶烟熏黑的土墙上挂着唯一一张城市年轻女性的照片,由此才有了这篇美丽的小说。

二十年之后,小村庄瓦片已是河北省一个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了,因为铁路和高速公路铺了过来,一列由北京发车的火车经过瓦片通向了更深的深山。

火车和汽车终于让更多的外来人发现原来这里有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有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了可以欣赏的风景,而风景就是财富的资源。

我曾经为了自己一部电影的拍摄再次来到这山里,电影里需要深山农户的院落,我毫不犹豫地向导演推荐了山杏的家。

我看见从前的瓦片村民大多开起家庭旅馆,山杏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

她们不再会为拍一张照片跑几百里地,旅游景点到处都有照相的生意。

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裳干净时尚,她们懂得了价值,也知道谈论信息。

那一次导演对我的推荐很满意,山杏家几乎原封不动地成为了电影里女主角的家。制片主任问我场地租金怎么算,我想起从前山杏一家的纯朴,有把握地说,你就随便给吧,他们不会计较。

但事情并不似我的预料,当我回到我的城市后,遥远的山杏爹快速把我找到并申诉摄制组付他报酬的不合理。比方他说摄制组用墨汁把他的新房的白屋顶刷成了黑色;大灯把院里一棵石榴树烤成了半死;为了剧情需要他们还往河里摔过他的羊,摔了一次又一次,五只羊被摔得十天站不起来……这都是钱啊,可他们都没给钱。

交通、通讯和旅游业给瓦片带来了财富,同时也成为一种运载欲望的挑衅的力量。现代化的强大辐射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着产生这种力量的资格的,虽然它的挑衅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物质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我始终认为,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我在这时想起一个深山里的少年。上世纪90年代,一个初秋的下午,我在一个名叫小道的村子里,顺着雨后泥泞的小道走进一户人家,看见在堆着破铁桶和山药干的窗台上靠着一块手绢大的石板,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三行字: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去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问过院子的女主人,她告诉我这是她九岁的儿子写的。

我又问孩子是否在家,女主人说他割山韭菜去了。

那天我很想看见这个九岁的深山少年,因为他那三行字迹歪扭的诗打动了我——我认为那是诗。

为什么我常会心疼和怀念瓦片村的山杏和她的一家?为什么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是那么爱看电影里慢跑的火车上发生的那些缠绵或者惊险?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和财富积累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去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杏父母像筹备年货一样准备路上的干粮,既因为前去县城的路途遥远,又体现出全家人对照相这件事格外重视。
B.《意外》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来源于“我”在瓦片村“采访”到的农家生活,作者用了冷峻理性的口吻来讲述这段经历。
C.“山杏”既是小说《意外》的主人公,也成为“我”印象里那些来自深山农村而又纯朴善良的年轻女孩们的统一代名词。
D.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给瓦片村带去财富,同时伴生了物欲的追求、人性的贪婪,但作者认为其意义利大于弊。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外》中的照片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一样,都寄托着深山农村中的女孩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B.过去的山杏爹娘热情款待“我”并不计报酬,而如今山杏爹却很在意自己的财物得失,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物欲对村民的侵蚀。
C.结尾处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这句诗由问号变成感叹号,标点的巧妙运用暗示着少年的美好期待以及作者对未来生活的隐忧。
D.本文采用线性叙事手法,先回忆小说内容,再结合瓦片村现时变化及少年的诗,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问题。
8.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山杏与瓦片村在小说和现实中的故事,文尾部分所写小道村的九岁少年的故事是否属于闲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评论说,《意外》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真实动人的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真实动人的美的。
2024-05-1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文中指排好队形,与《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中的“阵”字意思相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鼓,指击鼓进攻,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赵王鼓瑟”中的“鼓”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原因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宋代】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展开想象,东风与天女都知情识趣,不仅催开百花,还特地送来了满城春光。
B.诗人此时垂垂老矣,体弱多病,已不出门庭,与春天盛开的百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C.“可怜”意为可惜,诗人满心期待的牡丹,最后只有叶片开放,让诗人无比失落。
D.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诗人通过写自己面对春光的内心感受,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